[基本資料] [金門大橋散步]
[實用資訊] [金門大橋歷史]
[相關網站]
金門大橋座落於舊金山北邊,連接舊金山與
Marin County,在大霧、強風、岩石和巨浪包圍下,建造大橋曾被是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在這座紅色大橋橫跨青山碧水間,不僅是舊金山的代表建築,他在全世界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無可取代。 |
基本資料 |
|
建築設計 Strauss, Joseph B. (1870-1938)
世界第二長單孔橋。
1937年完工通車。
造價3千3百萬美元。
橋柱228公尺,車道距離海面67公尺,全長約3公里。
建築工程使用516,000立方公尺混凝土、100萬公噸鋼料和80,000英哩(約13萬公里)金屬纜。
平面車道的主支撐為兩根直徑約1公尺的纜繩,固定於兩個巨型橋柱後,纜繩的兩頭封入巨大混凝土塊。
造橋費時4年餘,犧牲11人。
[TOP]
金門大橋散步 |
|
來舊金山,一定要來金門大橋,還要記得拍照,不然怎麼跟朋友證明你來過舊金山呢?! 以下列出幾個金門大橋拍照的好地方∼(資料來源是我從民國83年左右做的聯合報剪報資料中整理出來的)
1. 金門大橋南邊參觀點
- 即金門大橋位於舊金山的這一端,是所有到金門大橋的人都一定會到的地方。
- 這裡位置和橋面差不多高,拍到的角度是大橋縱面南向北的畫面,可以看到橋柱和橋上的車陣。
- 這裡拍不到橋的橫側面,有些地方連水都拍不到 :( 若遇到夏天起霧,可能什麼都看不到喔...
- 拍照最佳時間是晴天上午7:00-10:00,下午3:00以後到黃昏。
- 最理想位置在大橋南側停車場往大橋方向走,快到金門大橋行人步道時,不要上橋,往前有一段泥土路之處,正在橋的右下方,這裡可以拍到大畫面的橋身橋柱及水面。
- 不能拍夜景
- (上面那張照片就是在這裡拍的喔)
2. Fort Point
- 位置在大橋南面參觀點的正下方右側,這兒保留了當年鎮守大橋的堡壘,裡面還有古老的大砲和穿著一次大戰軍裝的士兵和遊客解說介紹。這裡的地點低,可以拍到大橋全景,及高聳壯觀的橋柱,甚至可以拍到船通過橋下的景象。
- 退到Fort Point停車場前方的路口,可以拍到橋、Fort Point、 對岸和海面,遇到漲潮和北風時,更能拍到浪打堤岸的畫面。
- 拍照最佳時間是上午10點以前。
- (這裡的風勢極大,大家多穿點衣服,拿好相機!)
3. 大橋北面參觀點
- 此處是遊覽車與開車過橋旅客停車拍照與欣賞的地方,這裡視野好,可以看到大橋側面,且可欣賞舊金山市區全景,尤其是舊金山東北角的海灣大橋(Bay
Bridge)及美麗的舊金山海灣。
- 這裡背對太陽的時間多,拍不出紅色的亮麗橋景
- 此處地勢高、視界好,早上的光線好。下午太陽到了大橋西邊後,要拍照就困難了。
- 這裡是拍夜景的最佳地點,尤其是拍橋面上的車水馬龍,天剛轉暗時,正是北向交通最繁忙的時候,在參觀點的最右側,小心的爬上矮石牆,可以拍到最棒的光環車陣圖。
- (本站基本資料中氣候型態一文裡,有一張除了霧以外什麼也沒有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的)
4. Marin County西側山上
- 從這裡可以高角度俯視金門大橋,還可以從橋的纜索間拍到後方的舊金山市區,著名的TransAmerica
Pyramid等高樓盡收眼底。
- 開車往北過橋後第一個出口下交流道,停車後走3-5分鐘即到到山頭。
- (這裡的視野超級棒,可是好多人在這裡,停車一位難求啊!我也在這裡拍過很棒的照片,不過尚未掃瞄存檔)
5.大橋工作站旁堡壘
- 位置在參觀點的另一邊
- 出參觀點停車場後,穿過大橋引道往西走,約兩分鐘車程,右手邊有一排老軍營式建築,軍營左方有一個泥土停車場,在此可看到金門灣口風景。
- 往前走幾步的樹林前,橋、水、山、車盡收眼底。
- 下午太陽偏西後,光線與角度最好。
6.Lincoln Park 林肯公園
- 位於舊金山西北角
- 可以拍到大橋橫跨兩座山頭及金門灣口的海天景色
- (我也很喜歡這裡,Very nice!)
7. 其他
- 在舊金山的Fort Mason海邊、漁人碼頭、東灣柏克萊的碼頭、或東灣的山頭,都可以拍到金門橋口和金門大橋的遠景。而搭直昇機、坐遊船則可拍到完全不同角度的大橋。
早上六點多的金門大橋,橋上的路燈還亮著呢!
這是在海岸防衛隊(Marin County)旁的Fishing Pier上拍的
我們那天是趕早去抓螃蟹,沒想到遇見美麗的晨曦。
[TOP]
實用資訊 |
|
- 行人與腳踏車均可過橋,漫步過橋大約1小時。
- 若您要徒步或騎單車過橋,別忘了穿多一點!橋上的風速可是時速60miles以上的喔!
- 往舊金山方向汽機車收費5美金。
- 舊金山最美的時候是雨後,即每年的二、三、四月。以及冬天的雨季前,約在十月和十一月間。
- 三月至五月天氣穩定
- 夏天午後經常大霧,視野極差,氣溫低
[TOP]
金門大橋歷史 |
|
Joseph
B. Strauss在1917年提出建造金門大橋的構想,但由於渡口船家擔心生計,軍事領袖和工商業界關心造橋影響港口運輸等因素影響,在歷經十二年的強烈反彈之後,到1930年才通過了建橋計畫。
1933年在Marin County端碼頭開工,原先計劃在水平面以上的堅硬的岩石上建立橋墩.
但由於地質學家認為, 這樣的結構將無法經得起地震,最後Struss才同意將北面橋基加深至地表下100英呎,
並深入岩層中35英呎.
南面的橋墩是整個建造過程中,最困難的部份。橋墩必需構築在距岸邊1200英呎, 水深100英呎之處.
報告指出,在這樣的深度潛水能見度是零;而潮汐、漩渦、暗礁等更使得工程難度大大地提高.
為了解決水的問題,工程人員築了總高度750英呎,露出水面15英呎的混凝土框,將海浪與潮汐隔離之後,然後把水抽出來.然後工程人員就在這個混凝土框中,將鋼筋結構的橋墩造在這個框內.等鋼骨結構的橋墩完成之後,再安裝管道使海水流入,在橋墩內部進行對流,以減少海浪的衝擊,並達到防震的效果.
吊橋塔則是由數以千計的鋼條組成, 高達750英尺, 而吊橋的主吊索(Cable)長7,650英尺,
直徑3英呎. 每條Cable都是用27,252英呎長,如鉛筆般粗的鋼纜(wire)糾結而成,由Marin
county一路拉到San Francisco.
金門大橋造價約3千3百萬美元, 於1937年5月27日開放通車. 它不僅能承受21英呎(水平)及10英尺(垂直)幅度的搖晃,亦能在一口氣承載滿滿六線車道的各式大小車輛,以及站滿了行人步道的人群之後,屹立於狂風巨浪而不搖.
金門大橋是加州唯一不受州法管轄的橋樑. 它目前由Golden Gate Bridg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ct 管理與維護. 所收取的五塊美金過橋費主要用於大眾交通運輸,
渡口及公車等服務,從而減少交通堵塞.
附註: 1英呎=0.3048公尺
[TOP]
相關網站 |
|
[TOP]
|
08-24-04
updated / 04-23-99 Ponpon L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