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宮是為了1915年2月20日開幕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而建,只是為了讓與會的各國人士感覺壯觀美麗而讚嘆不已,並沒有其他用途。但藝術宮卻是這次萬國博覽會後,非常少數被保留下來的建築物之一。
Bernard R. Maybeck是藝術宮的建築師。藝術宮的設計仿古羅馬廢墟,很大,人站在旁邊像隻螞蟻,卻不是個完整的建築。主要建築是一個圓頂的大廳,配上拱門和石柱,旁邊的大石廊,由柱子組成,每個柱子上都站著流淚中的女人(weeping
ladies),Maybeck原來計畫,由藤蔓覆蓋這些女體,而藤蔓則由她們的眼淚供給水份,但由於經費不足,最後在廊柱頂端的容器中並無種植任何綠色植物,整個宮殿周圍也沒有如預期的由紅木(Redwood
Trees)圍繞以增添羅曼蒂克的氣氛。藝術宮廊柱上雕刻的人像所象徵的意義,除了企圖表現「沈思冥想(Contemplation)」之外,也有「沒有藝術的生活憂鬱(the
melancholy of life without art)」一說。
萬國博覽會閉幕之後,除了1918年的一次繪畫展覽之外,藝術宮就幾乎為人所遺忘,1934年,這裡成為網球場,沒有任何維護措施,最後竟成了真正的廢墟。二次大戰期間,藝術宮由軍方徵用成為軍用卡車和吉普車的倉庫,戰後,改為汽車集中調度場。二次大戰後兩年,軍方將藝術宮交還舊金山市政府,但已笈笈可危,無法開放給民眾使用,而且已經實現最初的構想:廢墟。它在後來仍做多樣的用途:市政府倉庫、電話簿配發中心、旗幟帳篷貯存中心、消防隊臨時指揮所等等。雖然Maybeck曾說:
"I should like my Palace to die
behind those great trees of its own accord,
and become its own cemetery."
但仍有人發起拯救藝術宮的行動,因此在1957年7月Maybeck以95歲高齡去世之前,他拍了一封電報給州長,說:
"The Palace of Fine Arts is probably
the last of the traditional pieces of
architecture to survive the modern age.
Because of its beauty it has become a
tourist attraction for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Kindly sign the bill for its restoration
and I will be thankful. I have the honor
to remain, Very truly yours, Dr. Bernard
R. Maybeck, Architect."
1959年,經費終於撥下,重建經費來自州政府,市政府,及藝術宮所募得之捐款,1962年重建計畫定案,1964年重建工作開始,重建成本比原來要高出十倍,原來的圓頂大廳與巨大的廊柱已倒下,取而代之的是鋼骨結構的建築,重建後的主體建築仍保留原來的形式:圓頂大廳完整重建,不過少了許多裝飾;旁邊的石柱除了最南與最北的兩個塔門未重建之外,完全保留原型。而所有的裝飾和雕塑,包括石柱柱頭、流淚的女人,嵌於柱中的雕刻畫等等,所有的角色,則全部重新塑造詮釋(因而遭到試圖完全保留的理想主義人士抨擊)。
時至今日,藝術宮成為舊金山人留連之處,水塘中的天鵝和水鴨與藝術宮的水中倒影相映成趣,探索科學博物館(Exploratorium)與藝術宮劇院(The
Palace of Fine Arts Theatre)也位於此,是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