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的故事要從1946年開始說起,由於大量人口朝東灣遷移,使得連接橋樑因車潮擁擠,不堪負荷,交通經常癱瘓無法動彈。因此1946年,在一次非正式的灣區各界政商聚會當中,與會人士討論如何克服並解決這個問題。1947年時,共同參與的海軍提出結論,認為在舊金山市與奧克蘭市之間,需要新的運輸連結,以紓解海灣大橋的交通,他們的構想便是建造一座高速電車專用的水底隧道。
1951年,加州州議會成立了26人的San Francisco Bay Area
Rapid Transit Commission (舊金山灣區捷系統運委員會),成員為來自灣區九個縣的州議員,針對環境問題,研究灣區的長期交通運輸需求,並提出解決方案。他們在1957年的報告中指出,不論哪種交通運輸計劃都必需顧及整個灣區的未來發展。又說,若要灣區維持其良好適合居住及工作的環境,快速的交通運輸系統便不能完全倚賴汽車及高速公路。他們認為最省錢的方法,便是劃定五個縣,建造高速的捷運鐵軌網路,將大城市的主要商業區與郊區商業中心連接起來。
根據1957年灣區捷運委員會的建議,州議會將Alameda, Contra Costa,
Marin, San Francisco, 和 San Mateo劃入捷運系統範圍,經費來源為向這五個縣的居民課稅,並發行債券。正當大家熱烈討論電車的最高時速每小時75-80英哩,平均時速45英哩(含靠站),採用更進步的剎車及推進系統,安全堅固車廂及高級舒適內裝,舒適方便的車站地理位置與建築外觀.....的時候,San
Mateo縣卻因新計劃費用龐大,加上認為現有的運輸服務"Southern
Pacific commuter trains"已經足夠,而於1961年退出捷運計劃。1962年Marin縣也因稅金不足以支持捷運計劃而退出,另一項原因則是「你覺得火車通過金門大橋,可行嗎?」
現在只剩三個縣參與這個計劃了,又經過各種公民投票表決之後,通過了改為連結舊金山市與東灣Contra
Costa和Alameda縣的捷運計劃。這項計劃耗資七億九千兩百美元,之後仍繼續追加。全長七十一點五英哩,包括33個車站,連接三個縣內的17個社區。這項計劃還包括了重建部份的Muni輕軌列車系統:Muni與BART在舊金山Market
Street交會,並共用車站,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這是全美最大的地方交通工程。
BART工程於1964年6月19日正式動工,由詹森總統(President
Lyndon Johnson)在Contra Costa縣主持破土典禮。直到1972年通車之前,BART締造了許多記錄,如全美第四長的車用隧道,全國第一個全自動列車控制系統等等,這項工程在當時並創造了超過5000個工作機會,每週工資超過一百萬美元。
1972年,BART的Fremont-MacArthur段通車,9月1日,BART載運第一位收費乘客,自此BART正式負起舊金山灣區的運輸重任至今。
2004年2月9日,BART機場線通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