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休假回台灣,在鼎泰豐信義店等位子時,順便跑去隔壁的金石堂書店瀏覽。

那家金石堂的主要客源好像都是鼎泰豐的客人,櫃台附近擺滿旅遊書與地圖不說,進門最顯眼的書架居然陳列的是鳳梨酥;但繞過鳳梨酥之後,就可以看到分門別類的暢銷書或立或臥地陳列著。

這回休假是在長期緊繃的新聞工作之後難得放鬆,所以我特別避開了應用(工具)書以及比較硬的時事評論類書籍,但或許是職業習慣使然,仍然有一本跟工作有關的書,映入了我的眼簾,而且翻閱之後,欲罷不能。

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是台灣知名電視新聞主播蕭彤雯小姐的新作「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所謂「不是你想的那樣」,根據作序推薦的前教育部長鄭瑞城教授的說法,是指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好」,以及「不是你想的那樣壞」;而蕭主播更在自序中開門見山地,以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破題,告訴大家她在一個公共場合聽到這句話的感受,以及她想要跟大家說的話。

以一位全台知名的主播來講,在公共場合聽到人家說這句話(其實根據前後文,我懷疑講話的人很可能是故意說給她聽的),心裡多半不好受;但蕭主播在自序中簡單有力地說明她「小時」真的沒有「不讀書」,更在往後的篇幅中,以一個個真實的採訪經歷,帶大家回顧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新聞事件現場,告訴大家「長大當記者」不是這麼簡單。從電視台新聞部的作業與職場競爭,到重大災難、刑案、國際事件現場等等,蕭小姐把不同的場景與情節,描繪得栩栩如生,讓讀者身歷其境,也正印證了她的理念:每則新聞都是人的故事,而記者就是說故事的人。從這個觀點來看,她的確是箇中高手。

但在這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之外,其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全書最後幾個篇章當中提到的,關於新聞媒體與從業者理念方面的一些闡述。因為蕭小姐的採訪歷練雖然不凡但非獨一,在一些資深記者的書籍和演講中,同樣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但她以當前第一線資深新聞工作者身分,對於當前媒體文化與趨勢的分析,卻是相當精闢而一針見血的。

好比說,她提到當前台灣媒體以一些網路消息為新聞爆點,卻往往不經查證就胡亂爆料,對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而所謂「有圖有真相」的似是而非說法,更極可能誤導觀眾,扭曲事實。(這點我也曾經在我的節目中提到過)

又好比說,她提到傳統新聞業在網路新媒體的崛起之下遭受強烈衝擊,各媒體紛紛成立新媒體事業部,並且也隨著網路新媒體、自媒體起舞,推出許多所謂的即時新聞報導;但卻在網路世界搶快的競爭環境之下,新聞報導最基本的要求(查證、平衡、詳實)往往被忽略了。這點我特別感同身受,因為我身為北美華文媒體工作者,在少數族裔的小市場之中求生存,比起在台灣主流市場,此間的主事者更在意能否趕上新媒體潮流,因此也更強調要向自媒體看齊,希望能夠盡量推播所謂的即時快訊,卻沒有想到正規媒體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跟個體戶自媒體是完全不同的。蕭主播在書中就指出,新聞業者自救的第一帖藥方,就是應該回歸新聞業本質,追求真相、深度與廣度,從而與自媒體明顯區隔開來,而不是跟新媒體自媒體比快。

更好比說,在一片追求點閱率收視率聲中,她勇敢地力排眾議,強調「內容才是王道,讀者才是中心」。她提到昔日老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主張的:「拿下知識分子的面具,民眾有興趣的事情就是新聞」說法有所偏頗,因為媒體負有一定程度的社會責任,並以亞馬遜網站創辦人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之後,提出的「以讀者為中心,而不是以廣告主為中心」,從而使華郵轉虧為盈的故事,再次強調堅守高品質內容,並且善用各種傳播科技,才是優質媒體的生存之道。
而在全書最後,她更與大家分享了,她在製播一則原先因為畫面可能不夠好看、題材可能並不有趣,而不被主管看好的醫學相關新聞的經驗。她放棄傳統的訪問醫師加上數字圖表之類的作法,而在與一位年邁的患者溝通關懷一個多月之後,獲得對方許可報導她的個人故事,並且得到同類疾病患者家屬的熱烈回響。她在文末提到自己當記者,就是希望能夠因為自己的存在,讓某些人或事變得更好;儘管當下新聞環境每況愈下,對新聞品質的要求也日益低落,但她勉勵自己只要堅持做對的事,就算力量很小,但至少也是正面的力量,「莫忘初衷」。

我當年移民出國時,蕭小姐還沒有嶄露頭角;事實上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雖然曾在媒體上看過她的大名(也證明她的確是如假包換的知名主播),但並沒有機會看過她的報導,更不要說跟她本人有任何接觸;但她在書中這許多分享與分析,卻處處打動我的心。除了在一些議題上讓我獲益良多之外,人性關懷的溫度與專業理念的堅持,對我來說更是最好的鼓勵與提醒。

(184)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