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齋論壇 – 不好好讀書,將來只能當記者

最近台灣發生空難事件,許多媒體“照例”又出現很多莫名其妙的報導。其實台灣新聞業淪為“製造業”,“記者”變成“編劇”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但在舉國震驚的悲劇中,實在沒有心情再看這類亂七八糟的報導。

昨天看到網上一篇文章,標題是“媽媽說:不好好唸書,將來就會去當記者”。實在令我不吐不快…

交友的哲學 (12/13/1999)

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交朋友很重要,其中又有許多人,希望交到可以分享喜怒哀樂,志同道合,生死與共的朋友。但是不可否認地,找到這樣的人是極為困難的事,為什麼?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價值觀,與不同的思考模式。古人把「友直友諒友多聞」當成擇友的標準,但事實上,找一個願意直言勸諫,又能關懷體貼,加上博學多才的人,確是不易。再加上生長背景,價值觀念的不同,若是執意與友交心者,很容易感到挫折,再加上現實社會的利益衝突,不少青年人就在幾番挫折後對人世社會灰心,進而成為矯情敷衍、隱藏真心的冷漠現代人。但是,真的必須如此兩極,如此悲觀嗎? 閱讀全文 交友的哲學 (12/13/1999)

求職經驗談

前陣子有朋友在找工作,兩三個月下來沒啥收獲。倒不是條件太差沒人要,而是買賣雙方兜不攏:有的是對方不要他,有的是錄取了卻覺得待遇不好、交通不便、前瞻性不夠……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沒找到。漸漸地,親朋好友從全力支持變成安慰,再變成勸告「不要太挑嘛」「景氣不好有就不錯了」「騎驢找馬較有保障」;找事的人也開始動搖了,覺得自己是否太挑太龜毛……但又疑惑著「難道審慎地面對自己的前途有錯嗎?」於是壓力愈來愈大,白髮愈長愈多,最後草草找了個差不多的班就趕緊去上,以杜悠悠之口。(跟找對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想起自己的經驗:當年從金門退伍回來,原本的留學計畫因為服役單位任務繁重而於退伍前兩三個月忍痛打消(在軍中根本沒空也沒精神唸書),人在外島又難先應徵,只好等回台灣後再打算。本行圖書館視聽教育對不想當軍公教的我來說似乎又沒頭路,考量自己的個性專長,並請教一些已在職場奮鬥的學長和女同學(免當兵,真是不公平……)後,決定嘗試非本科的工作。
找什麼好呢?最早心目中對雜誌編輯與廣告企劃有濃厚興趣,但得知編輯工作以女性為多,且收入難以養家活口之後,決定嘗試廣告業-儘管廣告業大量消耗腦力與時間,但畢竟以創意思考為重,且略有功成名就之望,因此姑妄試之。但為保險計,一般公司行政工作也列入嘗試範圍內。於是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求職生涯。
從「就業情報」雜誌、「廣告」雜誌和「動腦」雜誌上找了些目標後寄上履歷表。第一家通知我的,是英商聯合利華公司(做白蘭洗衣粉、麗仕香皂、立頓紅茶那家)。跑去現場一看,參加的還不是面談,只是說明會(後來得知是在千餘人中挑了六七百個還可以的去)。填了些基本資料,並做了個類似托福的英語測驗後回家。那時對那家公司也沒特別興趣,因此沒放在心上。
過了一星期左右,收到一封通知要我去考試,於是跑到劍潭青年活動中心。這回是小組狀況模擬,幾位面談者分一組,假裝是公司某產品事業部門,考官出問題讓應考人討論(題目我忘了),他們用電視攝影機錄下過程,回去再看各人表現。這次聽說只剩五六十人(分兩天八組的樣子)考,不少國立大學、研究所的商管科系畢業生,甚至外國MBA都有,因此我不抱太大希望。按照自己的習慣:一開始先聽別人發言,然後再提出意見與分析。
去了兩趟,也算長了些見識:原來大公司找人還真磨人!公司簡報上說聯合利華是全球第二大家用品製造商,僅次於寶鹼P&G,資產還是獲利是全球前一百名。因為如此,我一直不覺得我有機會進去,但是好死不死又收到面試通知,這回我真的開始緊張了。這回是和公司中高階主管面談,去了後才知道殺到只剩廿人,而且除我以外都是國立or國外大學商管系所的。受寵若驚之餘又一項打擊:是英文面談!當下食不知味,現場的點心飲料都無心享用了。進了面談辦公室和兩位考官打了招呼,依指示以鴉鴉烏的英文講了幾句自我介紹後就掰不下去了。男女考官倒都和善,說只是試試基本英語會話,接著就用中文問問題。
用膝蓋想也知道這關過了沒有。不過聽說這已是倒數第二關,過這關的人再經過總經理面試後合格者,即可出任儲備幹部。想想以我一介剛退伍私校門外科系的竟也一路過關斬將,著實也小小暗爽了一陣。後來他們又打電話來,說儲備幹部雖沒雀屏中選,但會計部門缺人,我若有意可優先考慮……天生就怕數字的我想了一晚還是婉拒了,但總算開始對自己有點信心。
後來我又去一家義肢公司(沒錯,幫人做假手假腿的)應徵行政助理。第一回先考英翻中,寫些類似商業文書和公文的東西。接著第二次是面試,和我面談的是國外部經理,就是他要找助理。起初也是用英文,不過有了上回的經驗,這次撐的略久些。後來用中文談了些興趣專長希望待遇什麼的,這位經理先生似乎對我有點兒欣賞,表示我提的待遇什麼的都不是問題,但是有兩樣問題:一是我必須去考駕照-有時必須開公司的賓士車去機場接大小老闆及客戶;其次是要會台語,和客戶溝通時較方便。考駕照不難,他也願意等我,但是台語問題對我比英語可能還麻煩些。我終究沒去他那兒上班,但一直到兩個月後我找到工作為止,他還曾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去,令我感念不已。
至於我投入主要心力的廣告企劃方面,考了幾家大小公司,不是沒考上就是談得不錯卻無疾而終(不知是有內定人選還是其它原因),要不然就是希望我去做業務方面的工作。兩個多月過去,工作仍遙遙無期;家人雖沒在催,自己心裡難免惶恐。就在此時,剛留學回台灣接任世新廣電系秘書的同學告訴我說他們在徵助教,在鈔票的誘惑下,趕緊送了履歷表去系辦公室。還好大學唸視聽教育曾學了些錄音器材操作,勉強考上了廣播組的助教。利用暑假時間請世新電台的老師教我一些基本動作,開學後竟也開始教大二學生器材使用與廣播製作實習……其後才漸漸地找到機會在校內外電台做節目,算是踏入了廣播界。
沒啥了不起的求職經驗,拉拉雜雜地扯了一堆。我真正想說的:
◆找工作找個三五個月甚至半年都不稀奇,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可以適時檢討修正策略與目標,但不必降格以求,更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有人說找工作時會五分要說成十分,但我覺得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誠懇都是最重要的-有幾分實力、能做幾分事,就說幾分話。須知大部份考官在該行業上的專業及閱歷都不會輸你,與其想唬考官,不如老老實實地講,至少給人腳踏實地的印象。這次不成還有下次,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我後來換工作時尤其有這樣的經驗,在此暫且不提)如果用吹牛的矇上了但以後無法勝任,或是讓考官覺得這傢伙太滑頭,以後不是黯然捲舖蓋走路,就是列為拒絕往來戶,再也沒有「重考」的機會。
◆就算一時不得志,必須從事非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最好也全心投入,並在工作中學習,廣結善緣,尋求敗部復活的機會。也許你將因此在新工作中找出樂趣,開出一條新的路也不一定(我就是這樣進入廣播界與新聞界的)。千萬不要自怨自艾,不甘不願地混飯吃,將大好光陰混掉不說,還莫名其妙地得罪人!
 
另外,有一些應徵工作的小技巧,供找工作的朋友作參考:
◆履歷表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你應徵工作前,必須先把該職務工作內容及需求搞清楚,然後「對症下藥」。找行政方面的工作不妨強調自己會電腦文書處理;公關企劃方面的可強調自己的協調溝通能力。總之,假裝你是主管,希望應徵者具備什麼特質,再將它大大地突顯出來。至於自傳,簡單描述一下家庭和求學過程即可,不必寫流水帳。把有限的篇幅著重於和應徵職務相關的學習、社團或工作經驗,對該公司、該職位及個人期許等和老闆比較有直接關係的事情上。
◆大部份的主管都很忙。履歷表最好簡明扼要,條理清析,讓日理萬機(至少他們這麼認為)的主管一眼就能看到你的優點-尤其是其他競爭者沒有的優勢。至於複雜的作品論述推薦函什麼的,標明「如附件」後整整齊齊地附在最後即可。
◆儘管有不少科技或創意性質的行業不拘小節,但身為應徵者的你一定要衣著整齊的去應試。這不但是一種禮貌,也表示是你對該公司的尊重。或許人家從老闆到小弟都穿休閒服,但你穿穿西裝打領帶或是套裝高跟鞋去絕對沒人嫌。須知人的嫉妒心和猜疑心是很重的,若你一付豪邁不羈的才子裝束瀟灑應試,對方可能覺得你太跩沒禮貌,或是肯定你的才華,但認定你不是個好管的部屬!至於性感辣妹裝扮也許會對某些男性主管的味口,但這不但會讓更多人懷疑妳的能力,同時相信我,就算妳因此進了公司,在這種主管手下妳也不會好過!此外,人多少有點兒勢利眼,當你衣冠楚楚(至少合宜有禮)時,人家自然不太會,也不太敢看輕你。如此你才能排除大部份對你不利的主觀因素,充份地讓對方看到你的優點。
◆誠實為上策。完全做不到的事不要亂拍胸脯,但是可以表示自己有心學會,儘力而為。有時對一個主管來說,誠懇和虛心比起經驗和能力更重要!但是話又說回來,誠實並不是要你把自己所有的缺點、心事和盤托出,不至於嚴重影響你未來工作的弱點,人家沒問你千萬別提。尤其是和專業無關的事,更別自作多情向對方傾訴。記住:「不騙人」並不等於「不打自招」!
◆好聚好散。有機會當你考官的,在該行業中的經歷、人脈絕不會比你差到哪裡去。就算話不投機,也要客氣的應對,以免事沒找到,敵人多了一堆。世界說來很大其實很小,尤其同業間互通聲息更是常見。千萬不要讓自己莫名其妙地被列入黑名單而渾然不覺。至於那些談得投機,或是你一心嚮往但無緣進去的公司行號,最好在面試結果出爐後,寄個謝卡給面試主管或承辦人員。這不是拍馬屁,而是表達你對他辛苦找人辦甄試的慰問,以及對甄試期間你獲取寶貴經驗的謝意。試想花個二三十元台幣,你就可以加深對方的印象,從而可能獲得下一個職缺的優先面試機會;甚至當你應徵別家公司或同公司其他部門時,他也可能給你有形無形的幫助。至少,你在業界又多了一個對你有好感的前輩,也不錯嘛!
講了半天,對讀者有沒有幫助還不知道,但我自己已經考慮改行當「求職顧問」了……小小經驗及感想,博君一粲之餘,盼能略有幫助。(8/25/1999)

談公眾人物

記者也是人,而且收入很低;
  主播也會放屁,而且放的屁很臭。許多人喜歡探究公眾人物,更嚮往成為公眾人物。但是,身為公眾人物的感覺到底是如何?
移居舊金山灣區,因緣際會成了電視記者。雖然隱身幕後居多,且灣區畢竟不是台灣,老美比老中多得太多。因此,得以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但是漸漸地,當我的親戚朋友知道我的工作之後,原本多半對我這個文科畢業,無一技之長的老青年不看好的,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而教會裡一些兄長甚至長輩,也都客氣得讓我不知所措,很想和大家說一聲–記者也是人,而且收入很低,沒什麼了不起!
每次聽到其他曝光率較高的同事在華人社區或商場被人認出來,不是連聲稱謝就是抵死不承認的事,就覺得當個公眾人物的確有好有壞。除了滿足成就感與一點點的虛榮心以外,好的是在某些場合,身為公眾人物(當然不是壞的)或多或少會有些方便;但相對地,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都被眾人矚目。明明一件常人沒啥大不了的事,發生在你身上就成為笑柄,甚至千夫所指,大逆不道。這也難怪那些影視紅星或是官宦後代,每每設法擺脫媒體,只為擁有一些個人的隱私和空間。
但是話又說回來,當一個公眾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好處–至少有他的一些方便。不可諱言,從我當了廣播電台主持人,電台新聞節目主播到電視記者這一路下來,儘管期許自己不當乞丐記者,文化流氓,但多少總會有些時候不得不接受人家的好處–像是在五星級飯店開的記者招待會,「新聞」內容不怎麼樣,「招待」部份如吃飯摸彩倒不馬虎,就是最常見的例子。至於其他更深入更誇張的,還好我只聽過沒遇上–或許是自己份量不夠吧。
記者這種半公眾人物尚且如此,其他行業的公眾人物就更不用說了。每次我看到那些影歌星和媒體甚至影歌迷發生衝突的報導,就會覺得眾「星」們實在沒啥好抱怨:或許他們的吃喝拉撒睡娛樂投資戀愛和大眾沒有直接關係,但說穿了,這些人原本就是為了娛樂大眾而存在的,在名利雙收之餘,當然應該有所犧牲。我可以理解他們廿四小時活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痛苦,也可以體會「請將注意力放在我的歌聲,創作或演技」的吶喊,但是話又說回來,當這些人一小時的主持費高過你我半年的薪水,一部片酬夠咱們影歌迷小老百姓幾輩子都吃穿不盡時,還有什麼權利要求「給我們一點空間」呢?
當然,一味地探究他人隱私絕不是一個健全社會應有的常態。身為一般大眾的我們,也應該試著讓自己有”名人也是人”的觀念。除了他們的專業領域之外,實不必追逐他們的一切;而他們的言行舉止,更不必奉為金科玉律,平常心看待即可。
寫下這篇感言,並不表示自己已晉身「公眾人物」甚至「名人」之階,而只是藉著小小類似的經驗,體會並抒發自己對此的感受。以一位主播同事的話作為結束:
「主播也會放屁,而且放的屁很臭!」
(8/17/1999)

鼓勵自己嘗試 — 沒試過永遠不會知道

小時候我們都很敢嘗試。沒去過的地方想去玩;大人不准我們做的事偏要做;沒事就把玩具或機器什麼的拆個精光;媽媽的化粧品塗得滿牆滿臉……曾幾何時,在歲月的流逝之中,我們漸漸地學會瞻前顧後、裹足不前。覺得小心謹慎才不會吃虧上當,認為三思而後行才是成熟穩重的表現;一心認為雖不至於一子下錯,全盤皆輸,但面子似乎掛不住。
我自己就是一個小心翼翼的人。從在校上課到當兵時的軍事會議到就業後的公司開會,我永遠是那種有答案有意見藏在心裡,想舉手發表又缺乏勇氣,直到被別人搶了先,或是下課鐘響、會議結束之時,自怨自艾、頓足搥胸的那種人。為何如此?簡單講,就是怕失敗。
從小父母師長就灌輸我們一個觀念,就是小心謹慎、追求完美。因此,中國學生少有像歐美人那樣凡事搶先、積極表現、不怕嘗試錯誤的;而這種心態用在職場上,就是不懂自我推銷,不擅表現自己。安慰自己是一塊樸玉,等老闆來發掘;但大部份上司都不是伯樂,自認為千里馬的你,就在猶豫蹉跎抱怨後悔中,喪失了表現、升遷的機會。情場上更不用提了:長年對心儀的對象含情脈脈,日日付出無言的關心與默默的奉獻….或許對方自始至終不知你的款款深情,另結良緣時還請你去幫忙收禮金……
勇於嘗試吧。記得我剛退伍應徵世新大學廣電系(那時稱世新傳播學院視聽傳播系)廣播助教時,對廣播的印象僅止於聽過中廣警廣ICRT的節目,以及參觀過教育電台的錄音間。憑著當年學視聽教育時摸過簡單的錄音器材,就毛遂自薦去也。好在那年世新剛從專科升格為學院,在需人孔急之下,視傳系蔡念中主任竟也大膽地任用我。然後我就趁著暑假,向世新電台的老師們請教,趕鴨子上架地學了基本操作,開學後就教起器材操作等初級廣播製作實習課程….至於後來因緣際會地漸漸成為廣播主持人,也是靠著這種樂於嘗試的精神。
說實在話,我的腦筋不是很好,學經歷也平凡。但平時膽怯的我,在應徵工作上倒真有一些傻勁。以剛才提到的廣播來講,學校老師不提了,就算是我的學生,也有不少是我請益的對象;而一些資深的廣播人,我也找機會向他(她)們請教。那我的節目如何呢?說實話,自己聽了都想笑。
但是,因為我肯嘗試,所以我有機會。
很多人不管是升學或是就業,都將自己限於熟悉的領域中,不敢跨出小圈圈外一步。也有的人自認資質愚眛,或是沒有關係背景,一些知名機構、跨國公司或較特別的行業如廣播電視,壓根不敢去應徵。
事實的真相又是如何?愈是一般人不敢應徵的工作或是學科領域,你的競爭者可能就愈少。大家都覺得當主播難如登天,那電台缺人又要找誰呢?有經驗、有背景的人都用了,總還有剩下的機會吧?那時就是自告奮勇排「候補」的你出頭的日子。或許你會覺得離譜,但是說真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也知道不少人是這樣找到機會的-特別是一些講究反應以及創意的行業。至於大公司大企業,或許學經歷有所限制,但他們也十分欣賞積極主動,且充滿自信、勇於嘗試的人。因此,只要你跨出「碰運氣試試看」這一步,你的機會就會比一般人多得多。
如果看到這兒,你還是覺得這種嘗試的觀念過於莽撞的話,那就換個角度想想吧。還是以找工作為例:你寫封履歷加個毛遂自薦函,信封郵票全算下也沒幾個錢;(如果打電話更省!)如果對方給你機會,那當然大大地划算;而最壞的情況,應該就是石沉大海,甚至被退件掛電話。當時或許有點難堪,但實際上呢?
你原本不就和他們素不相識嗎?被不認識的人笑(而且不是當面笑)有什麼損失呢?況且,有可能你的資料已經入了他們的人事資料庫,下回他們再缺人時,你就多了一個機會。至不濟也可以讓自己知道自己有幾兩重,還有哪些該加強的地方。
簡單來說,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不會後悔。因為,沒試過永遠不知道自己行不行;永遠都存一份遺憾-尤其當你後來多半會發現,成功的那個人實在沒比你強到哪裡去。就算在嘗試後失敗了,至少也可以告訴自己:我試過了,我盡力了。反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聽說一些班花、校花甚至大明星的另一半都不甚起眼。原因很簡單:她們沒人敢追。只要敢去追追看,往往馬到成功!
當然,在嘗試前,你也應有萬全的準備,並捫心自問是否有此誠意-對人或事都一樣。
(1999)

三分鐘累積成一生 — 勿為半途而廢氣餒

相信大部份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經驗 — 因半途而廢感到痛苦。
小時候,每學期的第一篇週記,多半都是這樣的結尾:「新學期新希望,我要好好把握這學期的時光,努力用功爭取好成績….」至於學期末呢,多半又是:「光陰似箭,轉眼一個學期又過去了,下個學期我一定要把握時間、愛惜光陰,才能有更好的表現……」的確,立志並不難,難在持之以恆。學習新事物與改變原有積習,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人有安於逸樂的天性,放縱自己,原本合乎自然。因此,不管是背單字、戒煙、瘦身減肥….往往都是興致勃勃開始,搖頭歎息以終。
但是,仔細想想,為什麼這些必須持之以恆的事,往往會無疾而終呢?
每天背十個英文單字,或是按照減肥菜單吃飯,說穿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也就是因為沒什麼了不起,當初我們才會決定這樣做。真正打擊我們的,除了放縱與安逸的天性外,最主要的,就是當我們每次無法按照計畫行事之時,伴隨而來的那種挫折感與罪惡感。
就以這兩個例子來說吧。原本計畫每天搭公車背十個單字,結果車子搖的太厲害,怕暈車少背兩個;有時放學實在太累,或是心情不好,又少背三個。久而久之覺得氣餒,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沒恆心沒毅力的人,樣樣事都失敗。
為了減肥,打算中午只吃一個蘋果,晚餐吃半碗飯,飯後再做十分鐘體操,散步半小時。結果週一中午飢腸轆轆吃了碗泡麵,週三晚上看電視影集沒去散步,週五老闆請客吃得亂七八糟….打算一個月瘦兩公斤,結果兩個月才瘦一磅。親朋好友揶揄之外,深深地覺得人生一片灰暗,乾脆好好地大吃大喝罷。
回頭看看實際的情形吧。沒背到十個單字,好歹也背了四五個,比一個沒背好上四五倍;兩個月瘦一磅,也比一磅不減,甚至日益臃腫,要好得太多了。
記住:許多個三分鐘加起來,照樣累積成一小時、一天、一輩子。我們常常為自己缺乏耐心,事事只有三分鐘熱度而沮喪。但是,熱度過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至少在這三分鐘裡,可也算是小有成就。不妨把這暫時的挫折,看作是再出發前的休息和準備。只要讓三分鐘熱度一個接一個,絕對可以累積出可觀的成果。
當然,如果你訂的目標原本就難以實現的話,就要趁此機會調整調整了!
(1999)

你是「嗤之以鼻」的人嗎?

我認識一些人,他(她)們有的是專業人士,有的學歷傲人,有的具有相當程度的財富,但是他們並不快樂。當然,我所謂的不快樂,並不一定是整天活在愁雲慘霧之中,而是指他們經常抱怨、發牢騷、嫌東嫌西、怨天尤人。
後來我發現,這樣的人有個共通點,就是主觀很重,凡事嗤之以鼻。什麼叫凡事嗤之以鼻呢? 簡單地說,就是對於任何人、任何事,他們都有「雞蛋裡挑骨頭」的本事,找出人家的缺點,然後予以全盤否定。以下是幾個真實的例子:
看到一本書是談論自己學習英文、出國留學的經驗。明明人家是從小寫到大,偏偏就只注意到「父母重視教育曾在小學時送她出國一陣子」這個部份,就斷定她的成功是「家裡有錢、環境好」,然後否定其它所有的內容(或是根本不看下去)並嗤之以鼻;
聽到某明星主播暢談自己當年奮鬥的歷程,馬上指出他的播報如何差、多麼不上相、聽說當年他在學校成績如何低空掠過、履歷表如何灌水、私生活如何如何….然後嗤之以鼻。
當然,這些話有的並沒有錯。成功的人除了自己努力外,往往有其它客觀條件因素;名人可能在某些領域是成功的,但並不表示他是十全十美。但是,畢竟他們從某個角度來看是成功的-至少從世俗的眼光看,比我們大多數的平凡人來得成功。「嗤之以鼻」的態度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那麼,為什麼不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看事、看世界? 古聖先賢高官富賈先不提,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我想就算是全班最後一名的同學、辦公室裡最不起眼的同事、巷口便利商店的店長….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質是可取的,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就算有人真正全然一無是處吧(我想沒有這樣的人),他的缺點也可以拿來借鏡,甚至他怎麼有本事和勇氣活到今天,也頗值得玩味。
這就是我試著寫出自己的經驗和感想給大家參考的原因。名人傳記故事到處都是,但是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是那麼地遙不可及,只把它當成故事欣賞,然後束之高閣,或當成八卦聊天的素材;而對於一些「自認平凡」的朋友來講,更是覺得「嗤之以鼻」,看也不去看。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就是最需要參考別人經驗的人。會閱讀傳記並且吸收菁華、截長補短的人,往往本身就已經有一定的成就;至少這樣的人有顆謙虛、學習的心。而那些不知道自己缺點,或是苦於現況無法突破的人,卻經常不重視別人的成功經驗,或是找些藉口,將別人的成功與自己的失敗統統合理化。就像捐款一樣:真正貧窮的人,往往無法收到救濟品;就算收到善款,也往往拿去煙酒賭博一番,沒有用在該用的地方。
因為我實在說不上是個成功的人,經驗也像大部份朋友一樣的平凡,因此,希望我的心得不會被大家所排斥。如果你看完之後,感覺到「這些我都知道,而且我已做到」的話,那就要大大地恭喜你;相反地,如果你看了之後,驚覺到文中所說的任何一部份,正符合你的狀況的話,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如果你連我想到或觀察到的事,都不能注意到的話,日子就真的不會太好過!
(1999)

讀書人

我是一個讀書人。
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在教育普及,資訊爆炸的今天,有機會讀書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讀書人」一詞,也已經從古早年「光宗耀祖」「功名利祿」的代名詞,搖身一變為明褒暗貶—不都說「書呆子」、「百無一用是書生」嗎。說得沒錯—來美定居四年多,無論汽車故障、電腦當機到馬桶水管維修或家具組裝什麼的,小事情搞得一團糟,大事則端賴兄弟親朋拔刀相助。在美國這個DIY至上的社會,沒錢請工人的我,深切體認到了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之苦。
然而我仍深以讀書人為樂。倒不是說我的學經歷有何過人之處—事實上,身處人才濟濟的矽谷,週遭博碩士一籮筐,哪有我講話的份-我所謂的「讀書人」,是指與書為友、以書為樂的生活方式。許多人從小到大一路拿第一,碩士博士拿完投身職場高薪華宅名車一樣不缺,卻沒有悠游於書中的雅興。與親朋好友談人生、論時政、講邏輯、聊新知,在他人驚訝稱羨我「見聞廣博」之餘,每每感到當今功利主義掛帥之下,讀書人的悲哀。
不是我書唸得好或是人生歷練多,而是感嘆有太多的人成天忙於工作,忽略了週遭的世界。青壯年知識份子哪個不上網或看報看電視看雜誌,但真正看進去的又有多少?八卦消息都記得,重要資訊的細節、專家的分析或是分享卻少有人留意。對於白紙黑字,有形的資訊如此,無形的生活資訊像是親友間人際互動的故事、生活環境乃至於社會脈動與變遷等等,就更不會留心去觀察,只是麻木不仁地身處時代洪流中,忙於自己狹小的工作圈,為柴米油鹽股票升學而斤斤計較;至於談到社會變遷、世風日下之時,感嘆批評之外,卻不知其所以然;即便是公餘讀書,也多是為了工作升遷而讀,鮮見人文關懷與自我提昇。
「研究方法」是大學一年級的必修課,這正應該給所有學歷傲人,卻只專注於狹窄工作圈,不知主動獨立思考為何物者一個啟示。對於讀書人來說,習得研究方法,通曉蒐集資訊、研究論證的過程,從而養成「用心觀察」「隨時思考」「終生學習」的態度,才是真正有價值之處;學歷或工具性的實用知識並非無價值,但卻只是無涯學海中之小小一粟,不是學習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全部。
其實「讀書人」的精神,可以約化為一種生活態度-用心生活的態度。不管是看書也好,過日子也罷,用心去觀察、去體會,才能得著箇中精髓。否則書唸得再多、學歷拿得再高,也不過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而已。(6/11/2002)

裁員,原來是這麼回事!(3/30/2001)

*筆者曾在一家矽谷華人創立的科技行銷公司的電子商務網站擔任記者年餘。由於大環境景氣欠佳加上營運策略問題,該站已於2001年初關閉。本篇為筆者在公司無預警大幅裁員(但吾等記者已先獲得風聲)前晚,仿該網站專欄格式所預寫之裁員感言,隔天證明實際狀況與文中所述八九不離十。當然,這篇文章從沒在咱們那苦命的電子商務資訊網刊出啦。【身在全球科技菁英薈萃的矽谷,前一波半導體電腦科技狂飆沒趕上,20世紀末的網際網路狂想曲倒有幸躬逢其盛….報導分析寫得雖多,卻也得等身歷其境之後才知道-裁員,原來是這麼回事!】
辦公室異樣的氣氛已經持續好幾天了。雖說全世界都不景氣,自家公司也難置身事外,營運欠佳負擔沉重是必然的,但是身為茫茫人海中的小小上班族,除了祈禱以外,也只能埋頭工作。
身在全球科技菁英薈萃的矽谷,前一波半導體電腦科技狂飆沒趕上,20世紀末的網際網路狂想曲倒有幸躬逢其盛-只是身為爬格採訪分析評論的窮書生,美其名曰見證了dot-com的大起大落,實際上那些靠創業配股、跳槽高陞甚至投機炒作等發財事情,一樣也沒發生在我們身上。一年多來,談論乃至於寫作主題從網際網路的興起到電子商務的可行性到B2C、B2B、B2B2C….五花八門的獲利模式再到新經濟是否成局、網路經濟泡沫化….專業訓練下的冷眼旁觀,令我們這批趨勢觀察者多少對於投身新經濟的e企業成敗與否了然於胸—縱使談不上對症下藥、起死回生,起碼寫個驗屍報告的本事倒也還有。
然而有本事針砭時局又有何用?宏碁、明日報、思科、英特爾、雅虎、中華網…倒的倒裁的裁,終究只是讀者眼前的一個數字。除了讓員工戒慎恐懼,老闆奮力找錢以外,數以萬計的個人與家庭前途,也不過成為上班族午餐時搖頭嘆氣的題材而已-原因無他,那是「他家的事」。
基本上自己並非福星高照,老闆們也非天縱英明,因此大部分同業的遭遇,沒有理由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是時間早晚而已。辦公室氣氛悶了幾天,同仁們也發現平日精神奕奕的老闆似乎變了個樣:兩眼充滿血絲,經常不見人影,且有意無意總躲著大家。以往一天總要接到好幾封關於工作指示或是參考資料的電子郵件,好像也隨著矽谷的缺電而停擺。同事們疑惑日增,耳語當然也不少;但是除了各憑本事探聽小道消息以外,倒也無法可想。
氣氛的凝聚就像煮湯下水餃一樣-水要開不開時那股波動與熱氣令人著急,但水一煮滾泡沫馬上滿溢,熟透就在一時之間。各路英雄在同一天拿捏了八九成裁員訊息,部門老闆緊急會議的電子郵件也同時來到-至此「裁員」不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話題或是統計數字,而是催你我捲鋪蓋走人的號角聲。但是說也奇怪,那些原本就預期會被裁的賠錢單位如研究部門、網路媒體部門等員工,這會兒卻有不少是笑逐顏開,邊聊天邊打包-大約是慶幸自己在消息發布前得知,做好心理準備之外,尚有餘暇打包整理;苦的是那些一般部門妾身未明的邊緣人,驚恐於同事們的行將離去,卻又不知自己明天的命運能好到哪兒去…。
當然,部門老闆及中階主管的心裡是最苦的了:景氣低迷誰也沒辦法,大老闆決策也怪不得;面對埋頭努力不知情(至少在正式宣佈前員工理論上是不知情的)的同仁,要如何開口宣佈?更改營運策略、調整工作分配、尋求實質獲利的努力已經不被大老闆(或說是市場現實)肯定了,下屬又能體諒嗎?在成千上萬失業人口忙於尋找落腳之地的矽谷街頭,又有幾處是年齡半大不小、位階薪資不下不上的中高階主管們的容身之地?員工們可以一起牢騷一起哭笑甚至一起找工作,待在經理室、副總裁室的領導們又能如何?
時辰到了,老闆簡短地述說當初公司願景如何宏大、眼光如何獨到、部門主管如何投入、基層同仁如何努力;然而千對萬對時局不對,新經濟的變盤讓一切破局。誰都沒錯,但是卻有不少人要走路;當然大老闆多少提到公司擴張速度有商榷餘地,但是「其實現在的發展倒也在我預料之中」。
哪個老闆開公司是為了關門裁員呢?管它戰國七雄還是春秋五霸,在股市看板上都一樣兵敗如山倒,員工心裡沒有數嗎?只是為什麼時至今日,十個老闆有九個半只會把問題歸咎於時運不濟?公司開源節流或是重整再造時,砍的為何又多是基層-甚至還高有餘錢薪禮聘更多「資深主管人才」企圖「振衰起敝」,或花大錢做行銷改logo「改造企業形象」?組織疊床架屋、內部溝通不良、任務編組效率不彰等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的癥結,商場打滾多年的老闆主管們難道都看不見嗎?
說得出公司病灶的都是員工,而且是裁員名單上的員工。無怪乎他們事前惶惶不可終日,底定後反而海闊天空-早晚都要走人,早走還容易卡到位子;看看留下的人有多少是做事的,就可知道今天公司何以裁員,以及明天公司還會不會裁員。
東西該繳回的繳回,文件該簽字的簽字。想想昨天新聞裡一則則大企業裁員消息,再看看今天辦公室一張張小職員哭喪臉孔,覺得其實倒也不壞:多了個思考自己未來前途的機會、少了些不知何時砍頭的陰霾;就算是沒有任何實質收穫,至少也可以讓自己成為滾滾歷史洪流中的一部份-來年與後輩談及網際網路新經濟時,可以以老兵姿態大聲說:矽谷dot-com裁員風,我也參與其中。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或許太過矯情;「幾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卻一點不錯。反正退一步海闊天空,「天無絕人之路」嘛。再說史上絕處逢生,成功立業的人不是也不少嗎?誰知道幾年以後,咱家是否也能平地起高樓,漫步在雲端-搞不好把老東家買下也不一定!
想開點吧-裁員,還不就是這麼回事!(3/3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