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人凋零後的省思

陪伴無數觀眾走過幾十年喜怒哀樂的阿匹婆走了,大家都感覺依依不捨。媒體普遍報導阿匹婆的一生,尤其是她晚年創業開設餐廳自食其力,坦然面對困境的精神,更讓人敬重欽佩。

 

而也因此,重視資深藝人的聲音又再度出現,許多朋友呼籲政府當局能夠對資深藝人多多關注,對生活陷入困境者伸出援手。

 

我也是看阿匹婆的戲劇長大的,對阿匹婆乃至於近年來媒體偶有披露的,或凋零或貧病的資深藝人也有一份情感。然而我總覺得,這不應該跟所謂「主管當局」有太大的關聯。

 

每當有演藝人員,特別是資深演藝人員傳出貧病困苦的新聞時,我們都看到演藝工會出面奔走協助,並且呼籲主管當局正視他們的生計。從此可以看出演藝工會的確很盡責,但是我們若跳脫對這些熟悉藝人的情感,純粹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演藝跟其他工作一樣,自己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假如藝人陷入困境,「主管機關」好比說新聞局就應該伸出援手的話,那補習班老師失業,教育部是否也該伸出援手?商店倒閉了,經濟部商業司或者中小企業處是否也該伸出援手?

 

中華民國早已是民主法制國家,政府機構的責任,是提供各行各業一個公平、合理、有制度的發展環境,與業界相互配合,其餘干預則能免則免,而不是把古代君王統治的那套搬出來,老覺得相關單位是「父母官」、「大家長」;若此觀念無法革新,也就沒理由責怪政府干預媒體了—他是你們的父母家長,干預你有什麼話講?

 

美國執全球娛樂產業牛耳,大起大落者所在多有,但就從沒聽過有人(不管是藝人或是社會各界)要求「有關當局」出面援助的—不要說好萊塢的演藝公會有多強勢,現在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本身就是電影明星出身,1980年代更有記者與影星出身的雷根當過總統咧。難道他們不覺得自己人需要照顧嗎?

 

相對於一般領薪水雇員,演藝工作尤其是幕前的藝人風險本來就高,碰運氣成份大,但是平均來講,他們的收入也遠高於一般人。因此當他們走路有風、日進斗金時,本來就應該為將來可能面對的過氣失業預做準備。

 

我記得幾年前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鼎泰豐傳奇》,其中就有一段提到該餐廳一位老主顧,資深藝人牟希宗先生。牟先生本業是軍中電台的節目製作主持人,在早期三台時代就跨足電視,在許多戲劇中擔任要角,是那種人人認得臉孔,但未必叫得出名字的實力派,而不是那種會上影劇版的明星式藝人。他在書中就提到當年他又拍戲又主持廣播,一個人領相當於五個少校的薪水,因此才能天天吃鼎泰豐;而他也因多年辛勤工作且注意理財,才能在退休後四處旅遊,享受美景美食。

 

我舉這個例子不是要奚落那些陷入困境的藝人,而是要強調演藝工作也是事業,也應該要做長期規劃,順境來臨時要為可能的逆境做準備。牟先生是軍職實力派演員,並不是那種紅牌大明星,但在個人努力與妥善規劃下,仍能享有不錯的收入和退休生活,可見大部分藝人應該也做得到;而社會可以對某些遭遇不幸的個案予以關懷協助,但這不是社會大眾,尤其不是主管機關的責任。

 

經常在新聞中看見演藝界有不少日進斗金,在本業乃至於其他領域呼風喚雨的大哥大、大姐大、或是這個天王那個老董;十幾年來更先後有張帝、葉啟田、柯俊雄、余天等藝壇重量級人物進軍國會。如果演藝界真心關懷資深藝人,這些有影響力的人物就應該—

 

—發揮在圈內的影響力,邀請資深藝人多上節目,與觀眾及後進分享寶貴心得與經驗。

 

—推出以資深藝人為主的企劃,無論戲劇節目或是懷念老歌等等,一方面照顧前輩,一方面開發分眾市場。以台灣目前頻道數量與中年加銀髮族的觀眾人數來講,這絕對有市場潛力。

 

—安排資深藝人到各廣電影劇校系擔任教師。大專院校有所謂「技術教師」職位,是為了沒有博碩士學歷,但在相關專業有一定資歷與傑出表現者(好比說得過金鐘獎、金馬獎等等)而設,相當於講師或副教授的教職(註)。目前這些校系已經禮聘了一些幕後傑出人士如導播、音效攝影等任教,倘若將延聘層面擴大到資深藝人,請他們固定開課或擔任講座,對於藝人的經驗傳承與學生的實務學習來說都是雙贏。

 

—立法或督促主管機關,早日建立制度健全的工作環境,在工時、薪資、保險各方面,給演藝相關工作人員具體的保障。娛樂新聞多半只追大明星,但有更多的幕後人員、臨時演員、替身與特技演員
他們現在就需要立即的關懷與合理的對待。

 

至於藝人自己,除了在演藝專業之外,也應該多充實其他方面的知識,一來可立即充實個人內涵並反映在演出上,再者也可幫助自己的長期生涯歸劃。從影劇花邊新聞中,我們看到很多當紅藝人休閒享樂血拼渡假不手軟,一擲千金似乎沒有明天一般;再不然就是盲目投資自己不熟悉的事業或投資領域(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好像藝人都很喜歡投資開餐廳酒館)弄得血本無歸。簡單講,藝人在賺錢之後,也應學習如何理財,就算不做社會典範,起碼也該知道如何自己照顧自己。

 

總而言之,若是真心關懷藝人,就應該在整體環境上下工夫,讓演藝界成為更健全、更有保障的工作環境,讓台前幕後的人都無後顧之憂,盡情發揮他們的才藝來娛樂大眾。若只是在資深或貧病藝人傳出不幸時追思緬懷一掬同情之淚的話,對資深藝人乃至於現在的、未來的藝人來說,都不會有太大幫助的!


註 筆者十餘年前曾在廣電科系任職,當時有這樣的規定,但不確定目前相關教職資格與聘用規定是否完全相同。

在〈老藝人凋零後的省思〉中有 6 則留言

  1. 我喜歡你的新網頁
    好,說的好,雷根當總統,兒子還去領失業救濟,記得嗎?每個人是獨立的,要對自己負責,希望公與私不分的人,情高於法理的人能夠清楚明白;這不是無情,而是個人責任,對於活不下去的人,政府的救濟那是領一個層面的事情,不要混為一談。
    版主回覆:(02/04/2009 08:21:36 AM)
    您還是一樣正氣凜然,但千萬別太激動,血壓高對身體健康不好的…

  2. Look at the "bail out" issue here. Human being tends to avoid responsiblity but emphasize the wrong doing of other parties.
    There was a vet found dead at home with electricity cut off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he did not pay the bills. It’s a tragedy.
    版主回覆:(02/07/2009 07:01:54 AM)
    請參見上列回覆

  3. 電腦壞兩天, 沒想到上來一讀就讀到你這篇, 我竟然要看你的部落格才知道台灣的新聞.
    沒想到你可以給這麼好又有建設性的建議.
    版主回覆:(02/07/2009 07:02:35 AM)
    頭號VIP讀者終於回來啦!我還以為是我寫得太差你不要來看了呢…. : )
    這篇在這裡也有http://blog.udn.com/bennychang/2614750
    這兩三天被選入他們意見評論 – 城邦論壇當中,增加不少(那邊的)點閱率呢

  4. 啥? 千人點閱率ㄟ!!!!! 可見這種題材, 時事的文章與食+玩一樣有吸引力.
    版主回覆:(02/07/2009 07:00:18 AM)
    那是因為被編輯選到他們聯合新聞網的意見評論項目下,所以才有這麼多人。假如老王、小鬱老師或者星巴克的酷妹也有機會的話,我相信點閱率不會輸這篇的!
    這陣子我有三篇都是這樣。看樣子以後每隔一陣子要策略性地寫這種新聞評論來增加曝光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