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切實際的期盼

馬政府上台之後,每逢出現新聞話題(未必是重大事件)時,外界都會攻擊馬政府無能,「無法在第一時間明快處置」。

的確,很多緊急事故好比說救災的確需要明快,但有更多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

拿最近沸沸揚揚的郭冠英(范蘭欽)事件來說好了,從民進黨立委揭發此事開始,新聞局長、行政院長乃至於總統都被窮追猛打,將整個事件無線上綱,好像是政府蓄意培養並且窩藏了一個千夫所指的要犯一般。

一開始外界只知道,有個叫范蘭欽的寫了些文章,裡面用了諸如「高級外省人」、「台巴子」、「鬼島」等帶有族群偏見的用語,而此人很可能是駐外官員;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郭冠英的真實身分以及過去所寫的文章逐漸為人所知,郭冠英文章的主題與意涵也開始有人討論,正反輿論也開始浮現,當局也將原本的停職處分改為撤職。

對於郭冠英的言行以及新聞局所做的處置,乃至於此案引發的言論自由與公務人員行政倫理等議題,在此不予討論。藉由本案為例,我想說的是:許多事情原本就需要時間來沉澱、思考,而不是搶在所謂的「第一時間」做決定。尤其是這類政治意涵大過實質影響的事情,更應該等相關事實、證據充分浮現之後,再做關鍵決定。在此之前先做暫時性的處理,好比說停職、調職等等,避免事態擴大,我認為是適當的。這無關領導人的魄力或政府威信,而是謹慎與負責精神的展現。

雖然現在已經是民主社會,但我們還是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期盼,認為領導人應該是天縱英明的。閣揆也好首長也好,就像身懷尚方寶劍的欽差大臣,隨時先斬後奏,手起刀落而人心大快。但這種期盼卻是不切實際的。正因為我們所處的是民主法治社會,我們處理事情就更應該深思熟慮,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之後,謀定而後動。當下砍人爽則爽矣,事後引起的糾紛恐怕遠大於當下的快感。武俠小說或連續劇中太多英雄俠客殺錯人悔恨終身的情節,相信我們也都不陌生。

下次除非是緊急事故,否則像類似郭冠英事件,或者諸如金融政策、消費券、教材提綱、營養午餐等影響深遠,但不是那麼急如星火,晚兩天就會死人的事情,就請大家給政府首長多一點時間去思考、去規劃、去蒐集各方意見、衡量利弊得失,而不是一味地批評謾罵,逼迫他們如同宣誓效忠一般當場草率承諾。畢竟他們一念之間,影響的可能是我們全體國民的長遠利益!

在〈不切實際的期盼〉中有 2 則留言

  1. 記得馬英九選總統時,廣告是說我準備好了!當初我也很感動所以投票支持,ㄧ年多過去,我個人認為除了二岸和解以外,其他經濟議題,金融改革及體育還有失業率都沒有準備好對策!相對於歐巴馬的快速動作~~馬總統算是反應慢了很多拍!!希望台灣走快點!
    版主回覆:(04/02/2009 03:57:45 AM)
    我覺得馬政府很多事情的確都讓人感覺很鬆散,好像搞不清楚狀況,不過相對於扁政府的惡搞,基本上還是穩健許多。只希望他們不要在關鍵的事情上做出太一廂情願的蠢事。好比說全募兵我就認為不是那麼單純,不應該定這麼急迫的時間表而且立即發佈….

  2. 募兵制有什麼還需要考慮呢?
    版主回覆:(04/02/2009 02:52:12 PM)
    募兵制本身沒有大問題,問題在於實施方式尤其是時間表。台灣不比美國或其他歐洲國家,因為台灣有直接明顯的敵情顧慮,加上財政困難,要怎麼募兵、募多少兵、服役多久等等,都不是抄一抄美國就可以的。
    現在馬政府好像極度樂觀,因為民調都贊成募兵;但就有資深將領指出:你問大家改募兵不必當兵大家當然叫好,但假如你去問年輕人:改募兵制之後你願不願意來從軍,答案可能就很難看了。現在台灣少子化,年輕人生活又優渥,募兵的福利又沒有歐美好,願意當兵的恐怕寥寥無幾。
    現在馬政府貿然公佈時間表,到時候若募不到足夠質量的兵員怎麼辦?徵兵改募兵不像別的政策,到時候道個歉延後跳票就算了;這牽涉到數以萬計的役男生涯規劃:我到底還要不要當兵、應不應該預備考研究所、留學… 更不要說預算、法規、軍備設施的變動,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我才說不是不該募兵,而是應該審慎從事,不要隨便放話描繪太美好的願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