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奴役

這篇是葉耿齊傳道關於屬靈成長的講題之二。

引言:

主裡面成長的第一步就是體會神的愛,知道你是蒙愛的才能夠成長。(此為講題一,請參閱《回家》。)

第二步則是要體會神在福音裡賜下的,完全的自由與接納。我們的步完全已經被「完全」知道了。我們的軟弱也被神接納了。

經文:

加拉太書5:1-6: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我再指著凡受割禮的人確實的說、他是欠著行全律法的債。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纔有功效。

題綱:

  • 基督從哪裡釋放我們?我們何以需要釋放?
  • 這自由是怎樣的自由?
  • 這軛有何不好?為何保羅要我們不要回去?
  • 為什麼我們這些被釋放的基督徒仍想要回去背這軛?
  • 這一切跟我們屬靈的成長有何關係?
  • 我們如何保持自由之身?

摘要:

加拉太書5:1包含了:

1.    總結—基督釋放了我們,要我們得自由

2.    命令—要我們站立得住。

第一節原文的順序為:「為了自由,基督釋放了你們。」強調自由。為此目的基督釋放我們。「站立得穩」是命令,要我們持續站穩。

保羅以「奴僕的軛」來形容這重擔很大,壓迫我們不能成長。(相關經文:3:13奴僕的軛就是律法;3:23;4:5)在律法下我們被困住,被捆綁,不得自由,不能成長。

律法是屬神的標準,是從神而來的標準;但這成為奴僕的軛,使我們被咒詛不能成長;然而律法又是公義良善的。律法本身是好的,不好的是人的心,因為人行不出來,無法承擔。律法加上墮落的人就成為不好的。

律法的作用是定罪,告訴我們不夠好,但無法幫助我們改善(就好像視力測量表,可以告訴你近視幾度但無法矯正)。所以活在律法之下的人很辛苦,因為他們拼命想要靠自己來達到神的標準,但是不可能。

基督徒可分三種—

1.    試著把律法的精神降低-放縱主義(快樂天真,沒有罪惡感)

2.    講字面-法利賽主義(苦瓜臉,不知如何勝過罪)

3.    苦修主義、禁慾主義(趾高氣昂,覺得自己完全,瞧不起沒有做到的人)

2-4節說明若有這類心態的後果。若可靠自己行為取悅神,自己就可救自己了,何需要神?靠律法稱義就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墮落。(第四節)
信主之後我們會覺得要靠自己稱義,拼命做拼命服事。

3:3嚴厲指責:靠恩典得救也要靠恩典成聖。靠聖靈入門但想靠肉身成全就是回到律法中,回到行為導向,就是無知。

奴僕的軛就是你的價值在於你做了什麼,而不是你是誰。好像員工對老闆。福音的自由則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不管你做得好不好,終究是神的孩子。

基督釋放我們,就是讓我們從performance-based to identify-based。神早就知道我們不完美,也早已接納了。我們還在做罪人時,基督就已經先愛我們,為我們捨身了。所以我們要停止在人前神前戴上好基督徒的面具,單單承認我們是軟弱的、需要幫助的、無法靠自己愛神愛人有耐心,承認我們需要幫助。知道自己的一切醜惡,每個人內心都有罪惡,但早就被接納了。這是成長的第一步。

當我們承認我們的本像醜陋時,就能得著自由,真實地面對人與神。

不能把自己的軟弱跟人分享的基督徒,是很難成長的基督徒。

當我們勇敢承認軟弱時,神就會幫助你。弟兄姊妹就會幫助你。你就不再被軛壓制,就會開始成長。

小孩喝水的比喻:有一天,葉傳道的孩子(不到二歲)要自己拿杯子喝水,而不要父母餵。當時,葉傳道早就知道小孩一定會把水打翻,但是仍然以愛心包容他,讓他去嚐試。而孩子在打翻之後沒有被責備,就會知道父母愛他,因此就有很大的安全感,有很大的自由,因此可以在愛中學習、成長。

同樣地,主耶穌老早就知道我們的缺點,也預備好要接納我們。當我們了解這一點之後,就可以坦然地來到神面前,得著靈裡的平安與自由,生命因此有所成長。並不是說神全然不管教或沒有紀律,而是說我們可以不靠自己稱義。

第五節:相對於行為導向的人,我們是憑信心,靠聖靈,等候所盼望的義—沒有一項是原本就在我們裡面的。我們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承認軟弱,求聖靈幫助。我們因此得到幫助與自由。

在基督裡神不用外在的東西(如割禮)衡量我們,而是無條件接納,最後也使我們行為與身份一致,生出一顆愛神的心。

分享:

1.    懂得接納自己:放下「我要夠好」的恐懼感。那是奴僕的軛。你的身份與本像早已被接納。世界告訴我們要夠好夠可愛才會被接納;但我們是蒙愛的,我們要鬆手,面對自己的醜陋,神會幫助我們變成美好的。不要讓別人定罪,也不要讓自己定自己的罪。

停止完美主義,停止不讓自己表達自己的那種呼求。自己怎麼看自己,以及自己覺得神怎麼看自己,是影響屬靈成長的重大因素。

2.    接受、接納弟兄姊妹的軟弱與不完全:我們活在performance-based的世界,所以我們也不給人恩典。我們要人要讀經禱告順服,人家難道不知道嗎?但就是做不到。
我們不要把教條加在人身上,這樣會讓大家假裝屬靈假裝剛強。當別人還不夠好,還在成長,還在軟弱跌倒時,我們要給他們愛、恩典、接納和自由。可以管教,但是以愛為出發點,而非行為導向。若我們不能在教會給人恩典與接納,要別人去哪裡找呢?

反省:別人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個用律法捆綁人的神,還是用愛與恩典接納人的神?

「凡在基督裡的,就不被定罪了。」但是我們在教會還是忙著在定那些已經被神赦免者的罪。

互相接納,彼此成長。

結語—試著思想兩幅圖畫:

1.    基督徒成長像水,用抓的抓不起來。要雙手向上捧,承認自己一無所有,才能得到救恩。

2.    給別人的是指責的指頭,還是伸出的,接納的手?

見證與盼望

早晨參加了姚弟兄母親的追思禮拜。

 

姚弟兄的母親鄧老師是在過世前兩天信主的(請見《安穩在耶穌手中》)然而她的一生,卻都榮耀了神的名。

 

鄧老師的門生與親友相繼分享了鄧老師的生平。在大時代的動盪中,鄧老師始終兢兢業業地作育英才,並且以慷慨仁愛的心,在各方面幫助學生、親友,甚至素昧平生的人。

親友門生家屬都說:鄧老師雖然在去世前兩天才受洗,但他們都覺得,鄧老師的一生,都活出了基督徒的樣式。上台分享的這些親友都還不是基督徒,但他們卻發自內心地感佩鄧老師,並且主動地將鄧老師的嘉言懿行與基督信仰相連結,更盼望未來大家能在天家相見。

換句話說,鄧老師早在幾十年前,自己都還不認識神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神在做見證了。這也說明了神的奇妙大工是超越時空的。感謝讚美主!

 

將一切榮耀歸於主耶穌,也希望神能繼續看顧姚弟兄的家人親友,讓他們能更經歷主的愛,並且成為祂的兒女。

 


 

追思禮拜結束後,跟從事醫藥研究的Andrew夫婦共進午餐。用餐時談到我的老同事Lisa母親的病情(參見《猜心》與《舊地重遊》)。Andrew夫婦也認識Lisa,日前Lisa也與他們通過電話,討論她母親的病情與治療。

 

Lisa提到,她們家一向努力,人生中各種困難也都順利度過;但現在深深感覺到:許多事情憑一己之力仍無法掌握。雖然Lisa已經盡力照顧母親並且安排醫療,她和她母親都很堅強,然而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徬徨甚至自責。至於身為朋友的我們除了給她問候,表達關心之意以外,也只能為她們全家禱告。

 

Lisa的母親也是老師,同樣桃李滿天下;他們全家也一向慷慨助人。除了希望神能夠在Lisa母親的身上彰顯醫治的大能之外,也願神開啟他們的心,賜喜樂與平安給他們一家,讓他們能夠認識神,把一切重擔卸給神,從而為神做見證。

聖詩故事《安穩在耶穌手中》

附上英文歌詞,並轉貼一篇中文短文,介紹這首聖詩的由來;另播放一個英文廣播節目,詳細介紹該詩歌並附演唱。長度十分鐘。

英文原詞: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1.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Safe on His gentle breast;
    There by His love o’ershaded, Sweetly my soul shall rest.
    Hark! ’tis the voice of angels,  Borne in a song to me,
    Over the fields of glory,  Over the jasper sea.

   * Refrain: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Safe on His gentle breast;
      There by His love o’ershaded,  Sweetly my soul shall rest.

 2.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Safe from corroding care,
     Safe from the world’s temptations; Sin cannot harm me there.
     Free from the blight of sorrow,  Free from my doubts and fears;
     Only a few more trials,  Only a few more tears!

 3. Jesus, my heart’s dear Refuge,  Jesus has died for me;
     Firm on the Rock of Ages  Ever my trust shall be.
     Here let me wait with patience, Wait till the night is o’er;
     Wait till I see the morning,  Break on the golden shore.

轉貼文章:

安穩在耶穌手中

閻路得

美國聖詩皇后盲眼的芬尼(Fanny J Crosby, 1820-1915),有位好朋友竇安先生(Mr W Doane),他常為芬尼的詩詞譜曲。

一天,竇安對芬尼說:「我寫了一首曲子,希望你能配上詩詞。」他彈奏後,芬尼說:「這是安穩在耶穌手中。」於是,芬尼走進房間半小時後,手拿著這首詩歌,交給了竇安。這就是眾人喜愛的《安穩在耶穌手中(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也是第一首被譯成外國文字的美國詩歌。

這首詩歌,旋律平穩、輕快,洋溢著喜樂之情。曲式是簡單的三段體(A simple ABA form ):前八小節的旋律和副歌的八小節完全一樣;第9-16小節,轉到屬調上,所以由G大調轉到D大調(用臨時升號C#);副歌回到G大調。

安穩在耶穌手中,安穩在主懷內,因主慈愛常覆翼,我心在此得

無論遇何等危險,惟在主懷藏躲,有主聖臂常護庇,患難焉能害我?

安穩在耶穌手中,憂慮有何阻力?在此不怕誘惑,在此不被罪害

脫離疑惑之迷霧,脫離各般憂戚,世上惟餘幾患難,眼淚惟餘幾滴

安穩在耶穌手中,耶穌為我已死,主真是永世磐石,我必永遠靠此;

現今當忍耐等候,等過世夜黑暗,等候見清晨日光,照在榮華金岸。(註)

1907年,芬尼在度假時,聽一位女士敘說兒子離時的感人故事:威兒因患不治之症住進醫院,他很喜歡芬尼的詩歌,離那天唱起《安穩在耶穌手中》,當唱到「等候見清晨日光,照在榮華金岸」時,他神采飛揚,說著「天使啊!榮耀的境地,玻璃海!」就離開了世界。

又有一次,芬尼從渡輪轉乘火車,船長請
警察來攙扶芬尼,並介紹說:「這是芬尼.克羅斯比,曾寫過《安穩在耶穌手中》。」警察說:「上星期在我女兒的葬禮上,我們唱了這首詩歌。」芬尼坐上火車
後,對他說:「願神祝福你,我會為你禱告,安慰你的太太,因為你的女兒已安穩在耶穌懷。」

芬尼在自傳中說:從來沒有恨過那位弄瞎她眼睛的庸醫,因為她對慈愛的天父有完全的信心,神應許「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所以,她每日安穩在耶穌大能手中,享受主愛覆翼,使她心中湧出美辭,安慰滋潤許多遭遇苦難的人。

94歲的芬尼,於1915212 安息主懷。離前晚,她還寫了封信,安慰一位失去女兒的母親,告訴她,女兒正安穩在耶穌懷

(轉載自http://www.ccctw.org.hk/sharing/Music/Music19.htm)(附註:筆者所唱之譯詞略有不同。請參見《安穩在耶穌手中》一文。



     

(下載自http://www.sermonaudio.com/main.asp)

安穩在耶穌手中

我所屬團契小組的唐姊妹來電話,說姚弟兄的母親晚上安息主懷了。

姚弟兄的母親前陣子腸胃不舒服,但是在國內的醫院都查不出什麼來;由於她有綠卡,因此姚弟兄在美確認母親可以適用加州健保MediCal醫療之後,就於二月初將母親接來檢查。

姚媽媽來美之後病情急遽惡化。一個多星期前報告出來,居然是直腸癌第四期,且已經擴散到肝臟,基本上已經難以治療了。醫師估計只剩幾天時間;小組中幾位有醫學背景的弟兄姊妹也表示難以樂觀。

原本小組弟兄姊妹還計畫安排輪流送飯菜、接送等協助,得知此消息之後,轉為全力為姚媽媽的身體以及屬靈生命禱告。姚媽媽還沒有信主,但是對基督信仰並不排斥,以往也偶爾會與姚弟兄參加教會活動。

上週五晚上的禱告會中,牧師也特別請大家為此禱告;晚上十點多離開教會前,卻傳來姚媽媽病情急轉直下的消息,說可能撐不過當晚。牧師火速趕往史丹福醫院,晚上十一點半抵達探視姚媽媽,也跟姚媽媽談了信仰。

姚媽媽當時很痛苦但仍清醒,於病榻接受了基督。牧師為她點水施洗。隨後姚媽媽在牧師哼唱詩歌聲中睡去。醫護人員十分驚訝,因為姚媽媽病入膏肓,需要持續使用止痛藥物,但即使如此,先前也從未見她睡得如此安穩,神情如此喜樂祥和。

此後她的意識就逐漸模糊,然而神情仍然安詳。

主日崇拜後的下午,研究癌症藥物,在這段期間密切關心姚媽媽病情的唐姊妹,約集了幾位弟兄姊妹,前往醫院探望姚家,並且也在病榻前唱了幾首詩歌,同時為姚媽媽禱告。幾小時後,就傳出了姚媽媽回天家的消息。

感謝神讓姚媽媽能夠在最後時刻得到神的寶貴救恩,讓她能在主懷裡安息,並且也讓家人同得安慰與盼望。

 


 

《安穩在耶穌手中》並不在我們今天所唱的詩歌中,但這是我個人很喜愛的詩歌,也是十多年前,胖胖的祖母離世時,在追思禮拜中獻唱的詩歌。胖胖的祖母生前數十年如一日地在廟裡拜拜服務,連颱風天走路都要去廟裡,直到八十多歲時才接受耶穌。她曾說:當她決志信主後不久,曾夢到牛鬼蛇神來找她,要她不可以放棄原有信仰;但是她仍毅然地堅持下來;而主耶穌也的確給她引導與安慰。尤其在離世之前,讓她能有屬天的盼望,享有意想不到的喜樂與平靜。

 

安穩在耶穌手中

安穩在耶穌手中 安穩在主懷裏 
主以慈愛常扶持 我就得祂護庇
無論遇何等危險 只要隱藏主懷
有主聖手常護庇 患難不能傷害
安穩在耶穌手中 安穩在主懷裏 
主以慈愛常扶持 我就得祂護庇

安穩在耶穌手中 苦難有何掛礙 
在此不怕諸誘惑 在此不怕罪害
能脫離悲傷畏懼 脫離愁煩懷疑 
世上還有何憂慮 眼淚還有幾滴
安穩在耶穌手中 安穩在主懷裏 
主以慈愛常扶持 我就得祂護庇

安穩在耶穌手中 耶穌為我受死 
主正是我萬世磐 我必永遠靠祂 
現今當忍耐等候 等過今世黑夜 
等到得見那晨星 高懸黎明天邊
安穩在耶穌手中 安穩在主懷裏 
主以慈愛常扶持 我就得祂護庇

這首詩歌的歌詞有幾種翻譯版本。這裡分享的是我們當年所獻的。在此希望神能繼續安慰姚弟兄與家人,讓在世的親人能認識祂,成為祂的兒女,無論在地在天,都能安穩在主懷裡,期盼在永恆裡與主、與家人團聚。

一篇我翻譯的,令我獲益匪淺的文章

我從事寫作翻譯工作也有好幾年了。這篇文章是我少有的義務性質翻譯,卻也是我比較滿意的一篇”作品”。教會英文部的李牧師希望在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復活節前的週五)晚會上朗誦這篇文章的原文,希望我翻譯並朗讀中文部分。乍看之下文章似乎不難,因此我一口答應;然而我上網查了查,發現引用這篇原文的華人雖多,但似乎沒人(至少我沒找到)翻成中文;而文章部分倒也還好,最難的卻是標題。
在與教會一位英文造詣甚佳的弟兄商議後,我寫下了這篇譯文。我花了一個中午(吃飯時間)翻譯,過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淺。希望對您也有啟發。
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倘若你在被人遺忘、忽略,亦或刻意視若無睹時,能不因受辱而感到傷痛,甚至內心喜樂,認為值得為基督受苦,那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有時你遭詆譭中傷,亦或希望破滅;你的忠告遭人棄如敝屣、意見被視為愚眛;此刻你仍拒絕動怒,甚至放棄辯白,單純地以愛心沉默以對,這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你若以愛心忍耐一切亂象、失序或干擾,並能坦然面對浪費無度、鋪張揮霍、靈性窮乏的各項愚行,安靜忍耐一如主耶穌當年,那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你若順服主的旨意,對任何飲食、衣著、事奉、天候、社會環境變化,乃至於孤獨與攪擾均能甘之如飴,這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倘若你能毫不在乎言語上的肯定、或好行為不被傳頌;能不渴慕被人誇讚,從而真心地、默默地去愛人,那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當你看見弟兄有所成就,需要均得滿足時,能夠發自內心同感喜樂,靈裡毫無嫉妒,更不會為自己的需求難以達到而向神質疑、心懷惱恨,這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若你能接受地位成就不如你者的指正甚至譴責,表裡如一地持守謙卑,全無憤慨惱怒之念,那就是治死老我,如主捨己。
你是否已經治死老我,捨去己命?在末後的日子,聖靈將帶我們到十字架前。腓力比書三章十節:「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以下為原文:
DYING TO SELF
When you are forgotten, or neglected, or purposely set at naught, and you don’t sting and hurt with the insult or the oversight, but your heart is happy, being counted worthy to suffer for Christ.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r good is evil spoken of, when your wishes are crossed, your advice disregarded, your opinions ridiculed, and you refuse to let anger rise in your heart, or even defend yourself, but take in all in patient, loving silence.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 lovingly and patiently bear any disorder, any irregularity, any impunctuality, or any annoyance; when you stand face-to- face with waste, folly, extravagance, spiritual insensibility-and endure it as Jesus endured.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 are content with any food, any offering, any climate, any society, any raiment, any interruption by the will of God.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 never care to refer to yourself in conversation, or to record your own good works, or itch after commendations, when you can truly love to be unknown.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 can see your brother prosper and have his needs met and can honestly rejoice with him in spirit and feel no envy, nor question God, while your own needs are far greater and in desperate circumstances.
THAT IS DYING TO SELF.
When you can receive correction and reproof from one of less stature than yourself and can humbly submit inwardly as well as outwardly, finding no rebellion or resentment rising up within your heart.
THAT IS DYING TO SELF.
Are you dead yet? In these last days, the Spirit would bring us to the cross.
“That I may know Him, and the power of his resurrection, and 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 being made conformable unto his death.” (Phil.3:10)
(這篇文章是我在2007年翻譯的,當時登在我另一個部落格上,不知怎的忘記放到這裡來,直到一年多之後… ><”’)

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剛來美國半年左右吧。那時自己剛剛找到中文電視台的編譯工作,領著每小時十一塊多的微薄薪水;太太也還在找事情,兩口子加上所有家當擠一間房,跟老哥大嫂加弟弟三家共處一屋簷下。初來乍到,對於能否在美長居,完全沒有把握。積蓄有限收入低微,週末假日的休閒娛樂,也就一切從簡-多是開著老爺車在住家附近窮兜風,順便熟悉環境。

還記得一個週末傍晚,車子開到一個離家不遠,但平日很少去的老舊社區。當時天色已經昏暗,算算時間也該吃晚飯了。剛好眼前一個小plaza裡面有家老舊的中國餐館,數數鈔票看看還行-夫妻倆打牙祭去!

這是我們在美國六七年來,吃過最快樂的一餐飯。吃些什麼呢?具體菜單已不復記憶,只記得燈光不太亮的餐廳裡還點著幾支蠟燭,每人先上一小碗湯,然後每人一盤碟飯,外加茶水跟幸運籤餅,兩個人大約十塊錢左右吧。廚師有何驚人手藝嗎?很抱歉,連吃什麼都記不得,您說會有什麼了不起的佳餚名點嗎?就是一般那種給老美吃的「美式中餐」,甜酸肉之類的而已。

隨著時光流逝,我們的收入漸豐,閱歷也漸廣:幾年過去,雖說與旁人相比,我們收入仍不算豐裕,但是仔細數算,也已經比當時翻了好幾翻。五星飯店晚宴、遊艇派對什麼的也都嚐過,然而這頓燭光中的碟飯,仍是我們記憶中無可取代的美味。因為那是在艱苦歲月中的驚喜,是平淡生活中的調劑,更是神親自賜下的喜樂安慰…。

幾個月前為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工作,每天早出晚歸進出舊金山市區。為充分利用搭車時間,買了個mp3 player聽聽音樂跟講道錄音。某天早晨聽到一篇講道*,講員指出富有不是罪過,但是財富不應該成為人生目標;他更強調只要謹守本分、勤儉努力,財富就會自然累積;愈是汲汲營營追求財富,欲望愈會加深,內心愈是愁苦-「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這八字箴言對於當時在繁華的金融區工作,放眼盡是豪廈美饌華服名車,「眼界漸開,目光漸遠」的我來說,著實是一大提醒;而日後儘管也曾為收入煩惱、為理財費心,但只要想到這段話,內心也就豁然開朗,因為我們的神是信實的神,祂過去、現在都供應我們的需要,未來當然也可以仰仗倚靠;至於要選擇享受平淡之樂,或是追求欲望之苦,自然而然也就有了答案。

我永遠記得,那天晚上在那一小碗例湯面前,謝飯禱告時的喜樂心情;也盼望這樣的知足常樂與感恩,能伴隨我一生的路程。

註一:紐澤西若歌教會詹宏牧師2004年主日證道:「基督徒看富有」。收聽網址:http://www.rccc.org/recording/mandarin/2004/200402/20040207_M1_Whole.mp3

註二:提摩太前書6:6-10;17-19:「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 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供給或作體貼〕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山外詩歌

好久沒有聽到詩班獻詩了。
因任務關係,平時週日戰備,無法參加聚會。不能聚會,自然就聽不到詩班獻詩了。雖然身邊有中英文詩歌的錄音帶,可是就是少了臨場一份感動。每逢週日上午,心裡總盤算著:現在忠勇正在上主日學……聚會開始了……下午有沒有練詩(便當吃什麼)?
這些多半也只能在紛亂的腦袋裡,想像、盼望。
約莫一、兩個月,甚至更久,碰到難得週日假期,匆忙辦完日常瑣事,跑到山外的教會。
雖然不是第一回踏進教會,但心情總是期盼中帶著陌生:稀落的會眾,除少數老幼婦孺外,一片的綠。會前沒有練詩,多數人各安於座。不知何時,前座的阿兵哥走到台前,開始領會;一切程序如同往昔,但卻迥異於記憶。
印象中,整齊的詩袍、優美的伴奏、律動的指揮,融和成悠揚的旋律。詩班、會眾,人人同聲頌讚……
在這裡,傳道夫婦一位司琴,另一位則和一、二位軍中青年、還有一、二位會友–也許是帶著孩子的母親,也許是白髮彎腰的老人–「任務編組」式地組成了主日崇拜的詩班。
沒有詩袍、沒有指揮。
不太和諧的歌聲中,夾雜著伴奏彈錯的、努力更正的簡易鋼琴和弦。
這就是金門山外教會–一個青年人赴台闖天下,只留下老、幼以及駐軍地方的教會詩班。而這樣的詩班,還不是每次聚會都有辦法組成的。
從小就是合唱團員,又有幸進入忠勇詩班的我,在享受了多年和聲之美後,每次踏進山外教會,都被這裡的詩歌所震撼。
兩種不同的景象,卻代表同一顆愛主的心……
~珍惜我們擁有的~
 
八十二年十一月八日凌晨零時記于金門南雄
原載於忠勇教會詩班通訊1994年第1期

為何基督徒結婚要考慮信仰?

*約莫兩年前,一位佛教徒朋友交了個天主教男友。大夥談到信仰與婚姻的問題時,不少人對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婚姻觀-夫妻應有相同信仰-有意見。筆者身為基督徒,隨即撰寫此文試著向朋友簡單說明基督徒的婚姻觀。最近大家幾次聊天時都提到婚姻與信仰方面的問題。我想大夥兒都是出於對朋友的關心,但是趁這個機會談談基督教「獨特」的婚姻觀倒也不錯。
以前就有朋友曾經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基督徒不願意和不信基督教的人結婚?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外是「太過干涉另一半」「霸道」等負面觀感﹔同時也對於奉行這種「不與異教聯姻」的基督徒寄予同情,認為他們的「迷信」斷送了大好姻緣。
其實不管是談什麼宗教或是什麼理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設身處地」的思考:假設你自己是該信仰的奉行者,或是該理論的支持者。如此一來,對於對方的思路以及想法就很容易有所瞭解。所以希望你在稍後的閱讀與思考時,至少先將對基督教的排斥或質疑放下,暫時假設自己也是一個基督徒,才容易瞭解箇中原委。
回到原本的主題:為什麼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願與非基督徒結婚?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就讓我們以一個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基督教」這個信仰的本身。與其他宗教信仰講求修身行善積德成正果等不同的是,基督教信仰是出於與上帝之間的愛。基督徒相信:創造包括人類在內萬物的神是慈愛的,但是人卻因種種因素無法延續神依照其自身樣式造人時與人直接而親密的關係。因此基督徒在接受基督信仰-「口裡承認,心裡相信」之後,就敞開心靈讓神的聖靈進入內心深處,因聖靈的感動而從內心有所改變,成為一個自然具備神所喜悅的各項美德的基督徒,同時藉著閱讀聖經、禱告等方式持續與神交流溝通,並且學習長進,對信仰有更深的認識,從而對短暫的世間生命結束後的永恆充滿喜樂與盼望。這也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基本上對人生充滿著積極、喜樂與樂觀態度的主要原因。
而基督教對於婚姻的關係可說是極為重視。聖經上特別提到人在成年後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也就是說,配偶之間彼此在心靈上、生命上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在家庭觀念上如此,在事業安排上是如此,在人生目標上也是如此。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基督徒對婚姻極為審慎,避免婚前過分親密的越軌關係,且在婚後非常重視夫妻乃至於整個家庭關係的維繫與經營。
由於基督教是這樣一個「由內而外」-讓神進入心裡從而發自內心改變的信仰,因此不存在所謂「修行」的觀念;既然基督徒對於神的國度與永恆的生命充滿信心與盼望,自然也不可能不朝這個目標前進。
有了以上的基本概念之後,假設你自己是基督徒,你覺得你會不會和非基督徒「結為一體」共度一生?打個比方,如果你左腳要往前跨,右腳卻想朝後退,你有沒有辦法朝向目標前進?聖經上對此有另一個異曲同工的比喻,叫「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就是說夫婦兩人好比兩匹並肩拉車的馬,扛著木製的拉車架(軛)。如果夫妻信仰不同,在通往永生道路上不能同心,這兩匹馬就會各朝各的方向走,車也就甭拉了。其實這個道理不光用在基督徒婚姻觀上,對於其他影響婚姻的價值觀(如事業、金錢、家庭背景等)也一樣適用。
另一方面,既然基督徒相信永恆生命,同時對此充滿期待,就不可能忍心坐視自己的配偶在與自己廝守一生後得不到永生的福分。因此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基督徒在與未信基督教的男女朋友交往時會在信仰方面有所堅持;即便是有部分基督徒因種種因素而不得不與非基督徒結為連理,他們也許為了避免表面衝突而不會在人前做出反對對方信仰的舉動,但是私下也一定會時時刻刻為另一半禱告希望神親自帶領,並且設法溫和漸進地介紹自己的信仰,讓對方慢慢瞭解接受。這並不是出於獨斷或是自私,而是出於對另一半的真愛。至於有些基督徒在交往階段得知對方對自己的信仰持負面態度後就裹足不前甚至慧劍斬情絲,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若是對永恆生命這等大事怎樣也無法取得共識的話,在一起不但對對方無益,恐怕也將斷送自己與週遭親友追求真理與生命的道路。
基督教是一種從神而來的救恩。行事為人等外在條件再好的基督徒都是秉持著聖靈在內心的帶領,而不是自己的修練或是修橋補路做善事。因此我們不能說「反正宗教都是勸人為善,何妨各信各的」,因為儘管世界各大宗教都有其歷史背景與道德、哲學方面的價值,但是唯有基督教是強調神親自動工,由內而外的生命改變,而不是靠苦修、冥想或行善積德等自我提升;而對於這樣一個「誠於中行於外」的信仰來說,與能夠「同心奔跑天路」的配偶結為一體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言可喻。(6/10/2002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