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強調的一點是:我對美食品鑑不在行,我在上海期間也沒有特別在吃這方面著墨,所以這裡提到的,只是個人觀察到的一般現象,以及親友所述的情形。
如同遊記當中所述,我在上海居住在比較老舊的社區的親戚家。老社區裡有些小吃店以及小攤子,他們的上海小吃真的是價廉物美-像我一再提到的,二叔家附近的「長城酒家」小吃館,兩塊人民幣一碗的油豆腐細粉、鮮肉小餛飩;三塊錢一兩(一籠:上海賣小籠包或生煎包之類的點心都是用「兩」算的,但是一兩也就是一籠或是一份)的小籠包等等,都是物超所值,且質量一流的;但是這在發展日新月異,老舊社區快速拆遷的現代上海市,一般觀光客恐怕少有機會享用。
至於一般都會區的餐飲則包羅萬象。除了上海本幫菜,也就是道地的上海菜以外,各省的風味菜近年來也相當流行;上海小吃當然也是各方食客慕名而來的對象。此外,港式、台式乃至於歐美風的各類餐廳,也遍布於上海各大商圈。
我在遊記中提到的城隍廟商圈綠波廊餐廳,就是以上海菜與精緻小吃聞名者。他們的地點也好、裝潢、服務與價位也好,基本上可以說是針對觀光客為主要消費對象;而他們的上海點心也的確作工精緻,價錢對於外國遊客來說也蠻可以接受。鄰近的南翔饅頭店(此地的「饅頭」指小籠包)則以外賣為主,算是「國際小籠包界」數一數二的名店。其售價倒沒有因為名氣大而水漲船高,跟一般街頭小吃相去不遠,只是得大排長龍就是了。
我由於時間關係無緣品嚐南翔小籠,但是由側面得知,與台北著名的「鼎泰豐」小籠包相比,南翔的小籠包可以說在中低價位的限制下,於用料、手工等等方面,都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鼎泰豐則是用料更講究、手工與火候更細膩-但是價錢也相對偏高。因此可以說是各擅勝場,各有所長。南翔除了豫園城隍廟那兒以外,在上海其他地方也有分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打聽一下。
各省風味菜方面,我有三次嘗試的機會:一次就是堂妹招待的貴州餐館「干香居」,一次是三叔做東的北方風味火鍋「蘇武牧羊」,最後一次則是返美前夕,大叔請的杭州菜館(餐廳名稱忘了-杭州那次因為不是在上海範圍內故未計算在內)。根據親友們的說法,這些以地方口味為號召,配合現代化裝潢與經營手法的餐廳在上海也十分流行,價位多屬中等(大約一道菜廿元人民幣左右吧),除了高消費的外商與時尚族之外,一般家庭偶而聚餐也不成問題。聽說目前在上海蔚為風尚的地方菜仍以川菜、湘菜為主流,其他如港式口味的粵菜,以及台灣小吃等也頗為流行。
西式餐館除了一些中高價位的「專門」西餐廳像是法國菜、義大利菜等之外,更多的是中西合璧式,以上班族為主要對象的餐廳。這類餐廳在港台各地也頗為普遍,賣的是各類商業套餐、牛排以及咖啡冷飲等等,價位也算合理,一般商業午餐大概卅元人民幣就可以吃飽了。
至於速食品方面,美式速食如麥當勞、肯德基、Pizza Hut、Starbucks之類的在都會區也相當普及,價位與內容也都是國際規格;至於一般便利商店裡的速食品、熱食品則不像港台日那樣多樣化;飲料、零嘴方面與港台則殊無二致。冷飲方面一般港台風格的果汁、茶飲料、運動飲料等樣樣不缺,且當地品牌口味與外來品牌基本上沒啥大差別;不過本地牌子的冰淇淋與外國貨差距就比較明顯。
我在遊記當中也曾提到,上海人好像不作興喝冰的飲料,因此一般商店或小販的飲料都不放在冰箱,即使放在冰箱也不冰。瓶裝或罐裝飲料通常二塊、三塊多人民幣,換算價錢和台灣甚至美國也差不多。只有一回令我印象極其深刻的就是我搭機返美時在浦東機場一家餐飲部花了18元人民幣(沒錯,國際機場的價錢)買了一罐實在不怎麼冰的冰可口可樂-小姐說早上剛開門當然不太冰,顯然他們晚上冰箱都不插電的。所以我想除了習慣以外,省電大約也是他們少喝冰品的一大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