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的交通-實況
2. 上海的交通-旅遊建議
3. 上海的吃
4. 相關資訊與連結
5. 約定俗成的兩岸語言
6. 「上海」與「上海人」
7. 談談英文
8. 外白渡橋與四行倉庫
9.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這陣子只要有人碰到我,幾乎一定會問一個問題:「你剛從上海回來,覺得上海怎麼樣?」這些人問的大概分成兩方面:大部分問的是對上海這個城市觀光旅遊方面的感覺,簡單講就是「上海好不好玩?」;另外也有少數一些朋友,尤其是來自大陸的朋友會問的是:「你覺得上海這個地方怎麼樣?」這就包括很多了:上海的市容、制度、發展…統統可以囊括在內。

說實在的,這種問題對我來說,並不是很好回答。我在上海十天,多半的時間-應該說全部的時間-都住在親戚家裡,所以我比一般觀光客,更有機會體驗到一般基層的上海民眾,他們的日子是怎樣過的,他們的想法怎麼樣;但是話又說回來,我的親戚雖然蠻多的,但是跟全上海一千六百萬人比起來當然是沒什麼;而且他們多半背景相同,現況也差不多。所以說面對這種問題,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

制度方面倒是比較好講。我自己感覺上海很多規劃都頗具前瞻性,已經完成的建設也可以說是相當完善。總的來講,我覺得上海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城市。像當地的政府強調的,宣導的「文明自覺」就是關鍵:如果大家的公德心能夠提昇的話,很快地上海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國際級的大都會。

我曾經跟堂哥聊過這方面的問題。他覺得由於十年文革期間,大家鬥來鬥去,把許多「人的品質」給鬥掉了。原本中國人的公德心這方面就不是很可以恭維的,加上十年當中把人性中好的一面都消磨掉了:大家為了求生存都自私自利、明哲保身,甚至為了求一己之利,把別人踩在腳底下。後面的幾十年,大家則是在彌補這樣的缺憾。因此現在不管是上海也好、中國大陸其他地方也好,也陸續看見了這些跟公德心有關的缺失,甚至一些導源於人性黑暗面的社會敗壞、心靈危機。大家很努力地改革,但是人的性格是最難改的東西,不光是中國,台灣也好美國也罷都是一樣-只要是人都一樣。

再來談「上海人」。大家都說上海人愛面子、講時尚、好美食…也有朋友從網路上蒐集了批判上海人的文章給我參考。我在接收到這些訊息之後想到一個問題:一千六百多萬人-這是現在的上海人,還不包括過去所有的上海人-難道都可以用幾個字來歸納形容,用一頂帽子給所有人戴上嗎?更直接了當地說,什麼是「上海人」?「上海人」的定義為何?

一個社會或是族群的通性當然可以在長期的孕育下產生,也可以歸納出一些特質;但是許多事物都有複雜的一面。中國人都怎樣怎樣、老美都如何如何、日本人怎樣、上海人怎樣、北京人、台北人怎樣怎樣…這都是非常主觀的。就拿上海來說,我看到的一篇批判力道很強的文章裡,作者就把上海人分成三等:外資新貴及出身淮海路一帶高級區的所謂上等階層、中產階級如教師之類的上班族、以及出身低層「弄堂」的基層階級。姑且不論這樣的分法公平與否,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這個社會本來就是由許多各種各樣不同背景的人所組成,除了上述幾種之外還有像是外地來的人-這類文章中通常又會將之分為幾代前就來的以及現在才來打工的…分不勝分。

以所謂的社會階層來分類評斷,一方面難以確實劃分-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背景與故事,加上許多複雜的外在因素,硬要歸納成幾大類的確有失公允。再者社會階層,尤其是以財富地位劃分的階層,是會因個人的政治、經濟、學術等方面成就而有所改變的;而當一個人因為這些成就而造成階級的變動數年或是數十年之後,他的生活習性、思維等等,也都會隨之而改變。因此從出身或是財富來評量人,並不是一個很精準、很公道的做法。

當我看到那些將人「分類」的描述,就令我想到五十幾年來的台灣。雖然多年前因為政治因素,有些人的權益被犧牲,有些族群多多少少被打壓,但是漸漸地,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算平靜,族群間的扞格也逐漸消弭。然而這十多年來,在政客的蓄意操作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人的分類成為常態,扣帽子成為習慣。以往只粗分本省人、外省人外加原住民,現在則進一步要細分福佬人、客家人、原住民各族、外省人、外省人第二代、外國人(又分較「高尚」的歐美人和大陸及東南亞新娘或勞工)…選舉期間直接一刀切開「愛台灣」跟「不愛台灣」的二分法,更是令人搖頭。

當然就管理與研究的角度來說,有時候約略區分民眾的背景有其必要性;但是經常地、刻意地將人分類的結果,卻是社會的分歧與傷害-多數族群引以為豪,甚至挾優勢自重;少數群體則被打壓,或是某方面明明沒有被打壓,卻有意無意地將一切逆境歸咎於「少數悲情」(美國的有色人種問題部分就根源於此)。原本社會上並沒有太多的對立,但是在這種氛圍之下,人們習慣性地在遇到別人時先看對方的背景,然後決定交往應對之道-「背景」「成分」決定一切。這種模式將人性中的愛與善都放到「政治正確」的後面,一切變得機鋒、權謀。

關於上海人的討論與此又有一點不同。一般的評論批判比較像前面提到的,以上海人的出身背景來作為比較的起點,而不像台灣目前摻雜政治目的的分類;然而時代是不停地往前推進的,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也會不斷變遷。過去的刻板印象到了今天是否還準確,或者是說出身背景對於上海人的性格言行的影響是否還是這麼大,我想沒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有系統的研究以及客觀公正的分析,是無從論斷的。

一個人一生中所能面對的人,其總數只佔一個城市、乃至於一個國家社會的極小部分;因此類似「上海人如何如何」這樣的一個大範圍印象,對我來說意義並不大-例外的地方、例外的機會太多了。這類分類甚至批判的價值在於當我們遇到某一些現象、某一些狀況(尤其是負面)的時候,能夠當作參考依據,甚至從這類刻板印象中找出一些事發的脈絡,從而在實際應對上以及個人心態上有所調適;然而相對地,一旦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在面對一個素不相識的人之時,就很容易會預設立場,對對方的種種予以揣測,甚至造成偏見。

此外,如果是嚴謹的學術研究的話,應該包含長期的一些觀察、訪談、統計等等,在背景資料來源與數量皆符合要求的情形下,由公正客觀的研究者-通常是局外人-進行分析。然而目前流行的這些討論上海人、台北人或是某地人現象的書籍文章,卻多半來自於一些旅居當地的人、旅遊作家或是媒體記者等等,這些人或許有機會身歷其境,但是接觸的面不夠廣、時間也未必夠長、前往當地前對該地的背景資料(純粹歷史及統計資料並非刻板印象)了解也未必足夠;同時這類人也極可能有自己先入為主的立場與定見,甚至與當地人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像是外地來工作或求學者,直接與當地人產生競合,其意見客觀性就相當值得保留。也就是說,這類的觀察看似細膩、批判力道也猛烈,但是其真實性與代表性如何卻有待商榷。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寧可對於「上海人」沒有什麼定見,因為一來不公道,二來沒意義-我的感覺不公允,我又不長住上海。更何況上海是這樣一個集中外特色於一爐的大都會,變遷又快速,實在不能以常態來衡量。至於對從沒到過上海,但是有機會去旅遊、探親或工作的朋友,我的建議則是:與其到處打聽上海人如何如何,不如充實一些單純的歷史、統計資料與社會現象-好比說知道上海的治安還不錯,但是公共場合扒手多要小心,買東西要殺價等等,不直接牽涉「人」的價值觀的客觀事實,以便在實質上做些準備,然後不帶任何主觀意見,以喜樂的心前往,以敏銳的心體會。這樣不會被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心情,也更能觀察到比較真實的上海。

因此對於「上海」與「上海人」的問題,我只能告訴你:上海是個有希望的城市,上海人是很多采多姿的一群人。That'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