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要老實招供:我的英文並不好。雖然我在美國住了幾年,從事的也是翻譯方面的工作,但是我的中文要比我的英文好得多。(我的中文也不過如此,我的英文程度如何就不必講的太直接了吧。)
之所以要談英文,乃是因為我一直對中國大陸的英語教育以及推廣情形有一份好奇;而我在上海的這一陣子也感覺到,中國大陸的英語政策對我來說似乎有一些矛盾難解之處。
首先談到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各樣招牌告示。目前絕大多數的這類招貼都是中「英」雙語,但是這個「英」卻泰半不是「英文」,而是用「英」文字母的拼音,像是「氣球」寫成「Qiqio」之類的(我不確定我拼得對不對)。這些對於學過拼音的大陸民眾來說是一目瞭然,但是對於外來客則莫名其妙-尤其是那些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分開,好幾個字甚至整句照音翻,從頭到尾連在一起的字串,看起來跟電腦裡的亂碼基本上沒啥大差別。
我對這種現象一度感到疑惑。既然是用英文字書寫,就應該是照意思翻,老外才看得懂呀?好比說假如某個英語系國家號稱他們的招牌都是「英中雙語」,但是卻都用中文字來拼音,像是Bookstore寫「布克斯徒爾」不寫「書店」、Supermarket不講「超級市場」卻說「蘇波爾馬爾克特」,這樣的「中文翻譯」相信懂的人不多吧?即使看得懂,也是原本就懂英文,從字面發音猜出來的!
反過來講,若是為國人所寫的話,我覺得也有矛盾-中國十四億人口中到底有多少是只懂拼音不懂中國字的呢?如果是為了國內民眾的話,光寫中文不就好了嗎?…這疑問直到我回美國之後才算有答案:一位來自大陸的朋友告訴我,這樣的措施基本上是為了推廣拼音,而不是為了給外國人看。恍然大悟之餘,我還是覺得如此的推廣法到底有多少意義又有多少成效,似乎值得當局研究…
至於告示牌、招貼的直譯方面,上海市現在也已經有不少-畢竟是邁向國際化的大都會,英文翻譯確實有必要。但是就像所有非英語系國家的翻譯,有些翻譯免不了是參照字典直譯,與一般歐美用法或有脫節。(下面一連串舉例與論述之前,我得先再次重申我英文不好,同時據我所知大陸的英語教學與用法比較貼近英式,與我習慣的美式英語可能不同,因此可能會產生誤解,請多包涵。)
先講一個典型的「照書翻」的例子。這是發生在我與家人前往浙江的途中。走的好像是叫滬杭高速公路吧,一路上得經過好幾個收費站;某一站我不經意地看見告示牌上寫著中文「收費站」,英文則是「Charge
Station」-照英漢字典怎麼查這樣寫都沒錯,但是假如老美看見,一定會驚嘆中國大陸的重視環保,電動車大量推行之下,公路上都廣設「充電站」了…(美式英文通常會講Toll
plaza)當然,這類狀況在港台乃至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相信也都會發生,假以時日應該會逐漸減少。
其次談到翻譯對學習的影響。由於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因此盜版先不談,翻譯書籍市場比起港台要大得多。我在遊覽上海書城時就發現,一般書籍就不說了,專業書籍方面,幾乎各類學科的原文書都有中文譯本-因為讀者多,翻譯成本回收比較容易。這對於一般大眾吸收新知,以及中學以下學生的學習來講當然十分便利,但是相對地,若大專以上程度學子仍然完全仰賴這些翻譯書,而沒有養成閱讀原文書習慣的話,對於往後的獨立研究以及持續自修,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影響。(我在遊記中提到唸藥學的堂妹當初接受的是全中文教育,就是一個實例。)不曉得國內大專以上院校有沒有考慮,多多要求或鼓勵學生讀原文資料?
至於英語教育方面,我個人也還有些疑惑。早在上海行之前,在美從事編譯工作這幾年間,我就發現中國大陸的名詞音譯可以說是一個一個音節照字面原原本本譯出來的,和台灣比較照實際唸法來翻譯的做法有所不同。好比說美國國防部長Rumsfeld台灣翻譯時把一些輕音或是無聲子音省去譯作「倫斯斐」,中國大陸則照字面翻成「拉姆斯斐爾德」。這兩種方法我個人覺得各有優劣:台灣翻法源自口語發音,比較貼近美式英文口語,但是若初學英語時以此原則做些中文參考附註的話,實際講英語時,某些輕音可能也會因為這樣的習慣而含糊帶過;大陸翻法則一來比較統一(因為都沒省略嘛;台灣翻法很大的成分看譯者自己取捨)二來每個音節都照顧到了;但是對於一般得仰仗中文註解的初學者來講,發音可能就比較重(跟日本的情形有點像),和國外實際運用的英語口語也可能會有所差別。
此外,中國大陸的拼音系統雖然也被稱做羅馬拼音,但是卻和原始的羅馬拼音有所不同-許多音像是X、Q、E等等的發音都是專門配合中文而拿早期的注音符號系統,一對一配對上去的,和英美人士的發音差距甚大。像是姓「何」的朋友按大陸拼法是He,姓「鄂」的寫成E,但若你拿這些字單獨問一百個歐美人,保證一百個都不會唸對;(請不要找那種北京話比北京人還好的中國通,謝謝。)-這就是在顧及國內需要之下,無法兼顧國外真實狀況的實例。此外像是美國總統Bush,按照英文發音其實是接近台灣翻譯「布希」的(嚴格講應該是「不許」,但是這樣翻行嗎?不許吧…);然而中國大陸就是因為拼音的緣故,而必須翻成「布什」。(大陸拼音的「sh」=注音符號的「ㄕ(施)」;但顯然翻成「布施」會引起佛教界的誤會;「不屎」或「不是」更會影響中美關係,只好翻「布什」了。)
這會不會影響國內的基礎英語教育?使用同樣的字母,兒童與青少年學子們會不會把中文拼音與英文單字混淆呢?我返美後曾為此就教於幾位大陸朋友,他們一面倒地認為這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用拼音學中文比較早,等到了學英文的年紀時,應該都有能力分辨何者是用於中文、何者是講英文。
然而或許是因為我自己是學媒體教育出身,習慣性地會考慮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一方面我自己的英語學習生涯也都是在掙扎中度過,我對這樣的答案還是有所疑慮-這幾位來美留學,取得學士、碩士以上學歷,得以在美立業成家的大陸朋友,在國內想當然爾都是菁英中的菁英,當年的英文學習、考試等等應該也是拔尖的;在他們的學習經驗中沒有困難,是否代表大多數資質一般者也一樣不會出問題呢?同理,海峽兩岸的教育官員學者專家們多半也是國內外博碩士出身,資質優異聲譽崇隆;然而他們對於中下資質孩子的難處,能否真正理解?…
我不是生長在大陸,也不是語言教育專家,沒有資格回答這個也許根本不成問題的問題,就留給大家分享指教吧。對了最後我要強調,這純粹是文化與教育方面的議題,與政治無關,兩岸讀者諸君請不要為我預備任何意識型態的帽子。謝謝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