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的交通-實況
2. 上海的交通-旅遊建議
3. 上海的吃
4. 相關資訊與連結
5. 約定俗成的兩岸語言
6. 「上海」與「上海人」
7. 談談英文
8. 外白渡橋與四行倉庫
9.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不知道你現在好不好?…」

這是好些年以前,鍾鎮濤唱紅的一首情歌的開場白。其實不只是情人,對於很多久未謀面的親友,我們心裡也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或許稱不上疑問,只是對方的影子不經意地在心頭閃過時,稍縱即逝的念頭。

我從上海回來已經一個多月了,心裡面還經常浮現熱情接待我的親友的面容,以及這樣的短暫思念。在上海的每一位親友,都是我時常想到的;其中我最常掛念的,就是小我十多歲,辛勤工作求學的堂妹蓓蓓。

其實我與她算起來也不過見過三回,實在談不上熟悉;除了吃飯逛街時聊了些日常生活點滴以外,嚴格講並沒有什麼深交。但或許是血濃於水,或許是出於惜才,我對她乃至於她們全家的情況,一直十分的關切。關心什麼說不上來,能做什麼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偶爾念著就是了。

六月的某個週末,我到同樣住在舊金山灣區的阿姨家,跟媽媽和阿姨聊到上海之行的種種。媽媽前幾年去過上海兩次,對於她家有相當了解;阿姨雖然是媽媽那邊的親戚,但是跟媽媽去過上海一次,當時也跟我這次一樣住在二叔家。雖然她對三叔家庭狀況不清楚,但是蓓蓓她是見過的-只是當年還是學生,現在女大十八變而已。

由於我媽一連生了三個壯丁,她一直希望有個女兒;聰慧乖巧的蓓蓓當初的確很討媽媽歡喜,就差沒能認乾女兒帶出來(哪有人認姪女當乾女兒的?)媽媽看了蓓蓓的照片之後又是一陣疼惜,直說應該幫她介紹個(旅美華人)好人家,讓她可以到美國來-可不祇是說說而已喔,她和活躍於灣區僑界的阿姨還真的思索了一番,看有沒有合適人選呢。

那天是我表妹Pamela大學畢業的前一個週末。我表妹也就是這位阿姨的女兒與蓓蓓同年,是典型的ABC,自小衣食住行樣樣不缺,家教嚴謹功課名列前矛,從洛杉磯加大(UCLA)畢業前已經在一家大銀行找好了實習工作,可以說是那些努力打拼,事業有成的海外華人,在國外全力栽培的第二代典型。阿姨只有這一個掌上明珠,客廳裡自然少不了愛女裝扮入時,模樣俏麗的各式寫真;而在談論上海種種以外,阿姨也免不了提到即將南下參加表妹畢業典禮的喜悅與欣慰。

表妹與堂妹都是我的親戚,素不相識的她倆人也剛好同年,但是際遇完全不同,和我的關係似乎也不一樣。Pam打從出生我就認識她,雖然她在美國長大,但是阿姨早期每年幾乎都回台灣,也幾乎都帶著她,因此她的童年時代我並不陌生;然而畢竟是在美國成長的小孩,儘管後來我們見面的機會也不算少,也沒有溝通的問題(她國語講得很好),但總是覺得有一絲說不出來的陌生在,我心裡也不會經常想到她;反觀認識沒幾天的蓓蓓對我來講雖不算是一見如故,然而感覺似乎卻親近些…我思前想後,覺得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除了剛結束上海之旅熱度還沒過,以及堂妹比起表妹多了一股「中國味」以外,表妹事事順遂而堂妹則天天辛勞,「同情心」大概也是重要因素吧。

曾經提過我如果能夠的話,十分希望幫助堂妹與堂弟出國遊歷增長見聞,甚至到海外發展;媽媽與阿姨為蓓蓓牽紅線的念頭也同樣是出於關愛。但是當我上網查閱中國旅遊資料之後,得知中國大陸目前的確沒有開放美國觀光(因為美國移民政策最寬鬆政府又愛管閒事,中共當局擔心老百姓一到美國就跳機申請政治庇護,或乾脆做非法移民,所以歐亞澳洲都開放了就不開放美國);就連澳洲自由行都要十萬人民幣保證金,我也只好停止我的白日夢。至於做媒人牽紅線更是茲事體大,牽涉到人家的終身幸福,媽媽和阿姨當然不會不曉得,因此也只能說說而已…。

然而,誰的日子過得比較好呢?或者說,怎樣的日子才算好?這恐怕不是任何一方面的人,可以為另一邊的人做決定的。剛從上海回來沒幾天,我和同事PC聊到親友們生活的辛苦,提及堂妹每天得花三四小時通車,早班晚班大夜班之外還要唸書考試…。和我同樣台灣長大也去過上海的PC卻提出了全然不同的看法-

「你怎麼知道人家苦呢?說不定她們早就習慣了啊!」

原本我還力爭,說這種生活至少在物質上在肉體上比起美國要苦:我們在美國不要說事業有成,平凡如我家者至少也是夫妻各自有車代步,辦公室輕鬆工作兩三天所得可能就多過蓓蓓日夜工作一個月-而她的收入已經算是不錯了…。但是仔細想想PC的話,似乎也有她的道理。「以前我們在台灣的時候不也是天天走路擠公車?那時候也沒覺得苦呀?」…

撇開精神層面不提,其實說真的,物質生活苦不苦,有很大的成分都是比較而來的結果。如果人家身體健康、家庭和樂、工作愉快的話,上海一千六百萬、全國十四億人多半都是這樣過的,那麼她或許「累」,但卻又何「苦」之有?物質缺乏或體力勞動就是苦嗎?硬把美國的生活方式拿來當作衡量中國生活苦樂的標準,意義究竟有多大?這樣「以我為準」評量別人的「美國式關心」是否庸人自擾,甚至操錯心表錯情幫錯忙?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對她們的掛心也逐漸淡去-倒不全是因為事過境遷興頭過了熱心沒了(不可否認這也是部分原因啦),而是因為似乎也沒必要老想著這些沒幫助的事情。保持聯繫,偶爾問候一下,真有事情能幫的話幫一下,也就夠了。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過得比我好;什麼事都難不倒,一直到老。」誰過得比誰好似乎難以定論也不重要;就把這樣的心境,當成對遠方親人的遙寄祝福吧。(7/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