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兩岸三地用的都是中文,但是在五十年分隔之下,講話口音就不說了,一些用語也出現了相當的差異。以我個人的觀察心得,香港與台灣的正式中文書寫原本近似,但是近年來香港媒體大量將廣東話詞彙文字化,與傳統中文寫作差別相當大;台灣方面也將一些混合台語、英語甚至日語的詞彙放在書面寫作中,再加上流行語、網路語…也漸漸地獨創一格。
至於中國大陸方面呢?我在海外中文媒體工作,有幸認識一些不同世代的大陸朋友。老一輩的(約莫四十五歲以上的)多謙稱自己的國學素養不如同齡的台灣同業。他們表示:解放後基於政治與實用因素,中共當局採取了許多措施,除了眾所週知的文化革命,將許多傳統的東西打倒,還有具體看得見的簡體字運動之外,一些辭語的用法甚至發音,也基於教育推廣的考量而簡化,因此他們的傳統國學基礎並不紮實-而這是新一代中國大陸朋友所沒有辦法察覺的。
另一方面,台灣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之下,為了要與北京當局爭「正統」地位,因此許多傳統的語彙反而完整地被刻意保留下來,直到近十幾年本土化風潮吹起才漸漸有所改變。所以目前來自台灣,約莫卅歲以上的人,其國語文嚴格講,比起同齡的中國大陸一般人其實要貼近傳統;然而大部分人卻有一種誤解,認為坐擁廣大疆域文物史蹟的大陸語文方屬正宗-我在從事媒體工作時,就數度因字詞的用法或發音不同,而被大陸同事譏為:「那都是你們台灣人亂搞出來的」令我啼笑皆非…
舉些實際的例子。我們知道當年中共政府一方面為了掃除傳統餘毒,一方面也為了顧及廣大基層民眾的學習與使用需要,因此推行了語文的簡化運動。簡體字方面除了眾所週知的,將同音字予以合併使用,以及將一部份字的部首、筆劃予以簡化,甚至另創新字以外,也把不少一字多音的字,也就是所謂的「破音字」的發音簡化,取其最常用的一個音。因此許多傳統上在不同詞語中有一個以上發音的字,在現代中國的普通話裡都是一樣的。好比說「暴力」和「暴露」,目前普通話裡「暴」字都唸「報」,但是若查比較早期的辭典的話就可以發現,「暴力」的「暴」唸「報」沒錯,但「暴露」的「暴」則唸「舖」。
此外像是一些成語也有簡化趨向-比較文的或是有歷史典故的,往往被改成比較白話,字面一看就懂得。像是傳統中文裡的「駕輕就熟」,現在的普通話則以「輕車熟路」取代…。
之所以花了這麼大功夫闡述這些,我的目的既不是要賣弄知識,也不是說台灣在中文上就優於大陸,而是要強調語言文字是會隨著潮流與需要而演變的。就歷史與文學上講,某個時代或許有某個時代的「正統」;但是就實際運用而論,我覺得並沒有一定的是與非,完全看這樣的變革能否真正切合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關於兩岸中文用語的不同,我基本上覺得應該以觀察和學習的角度來思考,而不贊成用對立或是戲謔的方式看待對方。
繞了好幾個大圈子,最後還是得拉回主題上海,才算是有個交代。這次上海與浙江之行中我發現了幾個在上海或是中國大陸常用的,相較於台灣或是海外華人圈的用法獨特而有趣的詞句,在此提出分享:
「大轉彎」與「小轉彎」:乘車時一般中文講「左轉」「右轉」(廣東話「轉左」「轉右」),上海人則講「大轉彎」「小轉彎」。我覺得這是從駕駛人的觀點說的:交通規則靠右行駛的地方右轉總是比較容易,左轉的動作幅度較大,稱之「大轉彎」有其道理。
「文明自覺」:這好像是上海(還是全國?)呼籲民眾提昇公德心常用的口號標語。顯然這裡講的「文明」比較偏重精神與道德層面-上海的物質文明已經相當先進了。
「老弱病殘孕」:台灣經常講「老弱婦孺」,國內則涵蓋得全面些,把「病」「殘」點明,把「婦」更精確地按照需要定義;公交車及地鐵廣播呼籲讓座時,更加上了「帶有小孩的乘客」,可以說是完全照顧到了需要照顧的人。個人覺得這個「老弱病殘孕」唸起來也順口意義上也全面些,值得台灣方面學習。
「停車吃飯」:路邊(尤其是通往觀光區)餐飲業者常用的招貼。台灣有不少風景區業者使用較古意的「聞香下馬」,「停車吃飯」則較具現代感且直接了當,可說各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