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上海的時候,我只是一個人-一個去探訪高齡祖母、去認識傳說中的親戚、順便去觀光旅遊的人。
生長在台灣,定居在美國,上海、浙江、杭州等等對我來說,其實和倫敦、巴黎差不多,都是課本上的名詞;而自小只有父母兄弟,住在台北市中心的成長經驗,也令我無從預期即將面對的一切。「又一次的拜會吧,」不善應對的我,心中如此想著。
沒想到這一切的印象,在出了浦東機場海關後,大大地改變了。
站在迎客大廳的除了(盯著我看居然沒認出我的)老爸以外,還有同年的堂哥、大叔和二叔。相逢之後心內一驚:「不過接個機而已嘛,居然這麼大陣仗!」何況班機誤點許久,其時已晚上十點多。
短暫寒喧之後,上了接機的車。當初老爸說大叔和堂哥父子倆都從事汽車相關行業,會借車來接機;但倒也沒想到會有五個人擠一台大眾桑塔納(VW
SANTANA,上海市佔率最高的小型房車,也是最常見的出租車)的情形。機場地處偏僻,高速路車雖少限速卻低,一路晃盪著,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到虹口二叔家已經十一點多。
桑塔納穿街過巷,進了繁華的大上海,卻又一頭鑽進了狹窄破舊的老街,最後一傢伙停在一個大垃圾堆旁。「到了!」就著昏黃的燈光,邊閃躲遍地垃圾,邊跟著持行李的堂哥鑽巷弄…
雖然早就知道奶奶一家人當年過的是被鬥爭下放勞改的苦日子,但仍沒想到時至今日,家人們的居所在廿一世紀十里洋場不夜城裡,仍然停留在抗戰時代!
曲折的弄堂裡出現了一棟三層樓房,各色的雜亂建築中,這樣的樓宇並不突出-但卻是當年罕見的。老舊的木門、陰暗狹窄的樓梯,於我樣樣都是震撼,卻是他們數十年生活的圓心。
大夥進得二樓,二嬸與堂弟中中忙不迭開門迎接,隨後迅速送上熱茶和現炒年糕;我也與九三高齡的奶奶正式見了第一次面。從未謀面的奶奶行動雖不靈便,頭腦卻甚清明;她不會說普通話,但是與我的基本溝通無礙。屋內陳設一應俱全,雖說空間不大,部分家具也看得出年歲了,但是都十分乾淨雅潔;現代化生活便利配備如微波爐、DVD放映機、大電視等也都有了-令我似乎有點時空倒錯…
就在大夥熱情歡迎當中,我正式來到了上海;在這間當年父親啟程赴台逃難的老屋裡、在似懂非懂的上海話交談聲中,開始我茫茫然的返鄉夢-一場似是主角,卻在化外的探親之旅。
上一篇:寫在前面
下一篇:初遊(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