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0.
楔子
1.
初遊 1 / 2 / 3 / 4
2.
蓓蓓 1 / 2 / 3
3.
中中
4.
古鎮 1 / 2 / 3
5.
縱走
6.
三叔
7.
歸鄉 1 / 2 / 3
8.
巧巧
9.
西湖 1 / 2
10.
訪友
11.
獨行
12.
憶往 1 / 2
13.
告別
14.
後記


 
5.25.2004

我在上海有兩個好朋友,都是以前美國的老同事,但她們彼此不認識。原本打算抵滬之後有美女輪流導遊內心暗爽不已,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先前密切聯繫的一位臨時有事跟老公回台灣,且日程剛好跟我錯開-她走那天我到,我走後兩三天她回來-因此見面的打算落了空。另外一位除了工作忙以外剛好也有親人到訪,所以忙上加忙…

在得知了這樣的情形之後,我本來不太好意思再打擾她;但是電話連絡上之後她表示還是希望見個面吃個飯,順便帶我參觀一下她的新居。我想既是老友就甭客套了,擇吉日(主要行程之外的空閒日啦)敘敘舊也蠻好。

安吉杭州之行可以說是這次的重頭戲。轉眼間歸鄉行程已畢,剩餘時間屈指可數,因此得趕緊安排…早上吃了奶奶預備的熱茶以及昨天買的嘉興粽子之後,就開始動腦筋計劃今天的行程。其實昨晚上從杭州回來,享用了二嬸預備的大餐之後,也曾與中中規劃過今天的參觀路線,原則上是以西南角徐匯區的幾個歷史文化景點為主;然而朋友住在虹口北邊,方向並不配合,因此臨時決定,如果今天她有空的話,就先往北去。

出門之後以手機聯絡,確認了共進午餐之後,就搭計程車順道前往魯迅公園一遊。老早就知道魯迅是五四前後的文學大師,諷刺中國人民族性的「阿Q正傳」更早已成為中國人舊文化與因循苟且習性的代名詞;然而我對他的生平,老實說並沒有太多的了解-或許也是因為相對於胡適,魯迅當年是比較左傾的激進改革派,加上他又早逝(1936年吧-對日抗戰還沒正式開始呢)因此在我學生時代,台灣的教科書乃至於書店裡都沒有出現過魯迅的名字或作品。

車子到了魯迅公園正門口,看見公園門口有著什麼「昆蟲寶寶特展」之類的廣告,門票也因此特展而從二元一口氣提高到十元。所謂昆蟲寶寶也者,就是在公園草地路旁豎立了些起碼一人高,大型的壓克力塑膠卡通昆蟲,手腳翅膀什麼的是電動的會搖來搖去,然後放些英文兒歌什麼的,百分百哄小孩騙錢的玩意兒。但是魯迅紀念館在公園裡,我又能說什麼呢?…魯迅公園有花草有綠蔭有湖水,平心而論若有空,我很樂意花十元來偷得浮生半日閒-但是請先把那些煞風景的大小昆蟲寶寶請出去…


從魯迅遺體面部拓下的石膏模,還沾有他的眉毛和鬍子

魯迅紀念館中有相當多的文物,令我對這位清末民初的文學家暨社會改革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不忘在附設的「內山書店」(好像是以當年魯迅的日本友人開設的書店為名,在館內的紀念品兼書店)買了本由同時代藝文大師豐子愷作漫畫插圖的魯迅小說選集,回去慢慢品味…

出到館外尋找魯迅墓園花了好一番功夫-公園的路標實在需要大大加強-稍事參觀之後從一旁靠近虹口足球場的邊門出來,才發現此入口一張門票才賣兩元,讓我有雙重受騙之感…要坑就坑到底嘛,哪有只坑正門遊客不坑側門遊客的?還是識途老馬都知道走小門,只有觀光客才笨笨地從大門進入?…

 


魯迅墓園前雕像(右邊是虹口足球場)

他鄉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快事。看見以往擔任跨國行銷經理的老友,神采奕奕且明艷照人地出現在大廈一樓大廳,內心的愉悅不在話下。她雖然祖籍也是浙江,但卻是台灣出生,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背景,現在因緣際會到了上海工作定居,想來也是十分有趣。

「剛來的時候,人家一聽我說話,就問『妳是不是台灣來的?』現在比較進步了,會被人問『妳是哪裡來的?』」時髦亮麗又不會講上海話的她幽默地說。在冷氣開放的西式餐館中享用著中西合璧的商業套餐與冷飲,面對著和矽谷共事時代殊無二致的朋友,令我有時空錯亂之感-這才是近年來全世界讚嘆、歌頌的廿一世紀上海吧?

外表新潮內在溫婉的朋友談到了近況。「我的待遇在此地雖然不錯,但是在美國來講不算高。公司負擔我第一次的返美探親機票,往後的都要自己負責;想一想這樣負擔也滿重的,這裡生活又挺方便,因此我已經把美國的房子賣了,在這裡買了房子。」「父母親退休了也打算來上海定居。最近我正在洽談另一個工作,如果過去的話可能會把現在這個大廈單位賣掉,到新公司附近再買一戶。」聽起來好像是不少台商、外商經歷的翻版-高薪資、低消費加上與國際接軌的時尚文化吸引下,不少同文同種、來此開荒闢土的港台暨海外華人,事業穩定之後紛紛落地生根。

不過這種好景已難持續-外資企業在站穩腳跟之後,也開始進用大批本地青年,這些高學歷、有衝勁、薪資要求又低的國內菁英,已經逐漸取代國外引進的中階幹部的角色。這對上海乃至於中國的長期發展來說當然是一大進步,只是我們這些海外華人想要回國卡位可就愈來愈難了…

告別「老友記」(廣東話的好朋友),驅車前往徐匯區的國際禮拜堂。以往國際禮拜堂只開放外國人,現在逢週日第一堂主日崇拜仍然如此,憑護照才能進入;但是第二堂以後就開放本地會眾了。古色古香的建築有綠蔭環繞,不過當時好像裡面又是在拍片,裡裡外外都是人,因此我外面兜了圈就離開了。然後一路參觀了建築宏偉、設備完善的上海圖書館,以及宋慶齡故居。

人人知道宋家三姊妹對中國近代史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尤其是宋慶齡與宋美齡分屬國共陣營,親姊妹相抗數十年,令人實在難以想像。宋慶齡紀念館中有不少宋慶齡當年的照片與文獻,除了詳述她對當代中國,尤其是解放後中國的貢獻以外,也有些早期的家庭與求學時代照片,有妹妹宋美齡在其中。

由於政治因素,辭世未久的蔣夫人宋美齡事蹟我們台灣子弟都耳熟能詳,對孫夫人宋慶齡的認識,則只能片段地從近十幾年來逐漸開放流傳的一些電影小說、趣聞軼事中得知;一如魯迅紀念館帶給我的收穫,宋慶齡紀念館也讓我得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對宋氏姊妹有了些粗淺的認識。隔壁的宋慶齡故居參觀所得則相當有限-由於房舍老舊只能開放一樓及後院,二樓的起居空間業已封閉;宋氏故居清幽卻不大,因此也只能藉著有限的參觀空間與說明,憑空想像當年這位「國母」如何在國父去世之後,形單影隻地參與現代中國的劇變數十年…

離開宋氏故居,原本想去附近的交通大學參觀,但時近下班尖峰時刻,路上人潮漸湧,因此只有隔著馬路看看交大側門與可見校園範圍(正門在哪兒我不清楚,徒步找了陣子實在也累了),以及左近不遠,同樣文名遠播,宏偉不遑多讓的復旦中學,然後打道回府。回到了虹口弄堂的二叔家,比起白天參觀的華廈美宅,又是兩樣情懷…



上一篇:西湖(2)
下一篇: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