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們的時間都如此寶貴,那麼下午幾個小時一定要充分利用。買禮物還沒譜,那就先去觀光吧-且慢,突然想到一直想買個手機套,上海應該比美國便宜多多吧。「我們坐地鐵去人民公園。地鐵的地下街商場有賣。」於是我們總算是定了個方向。
從人民公園看上海博物館的「天圓地方」
|
人民公園區域可以說是上海市的中心地帶。人民公園、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政府、城市規劃展示館等等都在此地,捷運一號、二號線也在此轉乘。我們漫步過了人民公園,遠眺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據說展品豐富,但固定展出的古文物和台北故宮類似;珠寶特展我又沒興趣,因此把握時間略過未去-並且近觀了上海大劇院與市政府大樓之後,決定前往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看看上海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上海市城區模型(西北城區與黃浦江/蘇州河)
|
城市規劃展示館中關於上海歷史的部分其實並不太多,而是側重於都市的變遷、未來計畫與重大建設。由於上海市曾舉辦過世界(萬國)博覽會*,因此世界博覽會的相關史料倒有一些;我也因此看到了同樣辦過世博會的舊金山相關展品與紀錄。
館內用了一整層樓面佈置了整個上海市城區的模型,要從樓上的樓梯及觀景處鳥瞰才能窺其全貌。「妳家在哪裡?」「等一下我得找一找…」從她的笑容中看起來,老上海大姑娘的方向感似乎也不是很好。當然終究是會找到的-她指給我看她家和醫院的大概地點,真的是很遠!我們也找到了二叔/奶奶家的位置-難怪她早上會遲到了…
離開了展示館後,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購物歷程。此時我們已經決定了購物行程:先去地下街買手機配件,再找書店買風景明信片(按照我多年旅遊經驗,這種以大型建築為主的都會景觀最好還是買明信片或書,自己拍很難拍好),最後到襄陽路買禮物。在地鐵地下街一整排攤位中,有不少是販賣手機配件或是髮飾等小東西;我們先看了一家,找到了一個還算合意的手機套後,蓓蓓就老氣橫秋地一面要求從塑膠袋中拿出來細看一面問價錢(不過我發現在上海買東西好像都得這樣老實不客氣),同時也要我順便也幫太太買些什麼。「她當然說不用買東西,但是女孩子都是這樣!你幫嫂嫂買樣東西回去她一定會很高興。」於是我又找了一個史奴比卡通手機外殼一起拿給蓓蓓。
我依稀記得手機套好像是開價35元左右,機殼約15元。蓓蓓雖然看我對這兩件東西基本上算滿意,但仍然一面跟店員講價一面挑斤揀肥找毛病,然後宣佈「我們去別家再看看,比比價,你這兒便宜的話再回來買。」好傢伙!面對那些難纏的店員還講得出這種話!接下來我們又找了三四家攤子,但是不是價錢更貴就是沒有想要的貨,於是最後又回頭去第一家。按我的想法,回原來的店家表示別家都沒有滿意的貨或是價錢,殺價應該就沒那麼容易;但是蓓蓓照砍不誤。最後她在徵詢我同意後以總價32元成交-聽說這就是上海購物的折扣行情,但我若自個兒來決計辦不到!
接下來去書店。這家書店蠻現代化的,跟台灣的金石堂差不多。「聽說台灣的誠品書店很不錯,這書店就是模仿誠品的。」這種仿冒算是蠻正面的,我想。她又提到這家沒有太多地方坐著看書,有些書店比較好,設有座位給讀者-這令我對於上海文化水平的進步刮目相看:就算在台灣,也不是每個書店都歡迎讀者光看不買的;美國的多數華文書店更是惡行惡狀,書拿起來翻個幾秒鐘就會被店員「提醒」。順口提到了美國的大型連鎖書店可以在一個月內憑收據退書,蓓蓓眼睛一亮,覺得這種方式很適合她。為免她誤解制度的用意,趕忙強調我們平常不太會看完書就拿去退的,只有當初唸研究所的時候,一些只要用到一部份,但很貴的參考書才會買回來小心看然後拿去退。話又說回來,良好的服務品質是以合理的利潤作後盾的,因此美國的書也特別貴。
買到明信片和上海旅遊書籍,接下來就是購物之旅的重頭戲-仿冒品大本營襄陽路。襄陽路靠近淮海中路附近小商家雲集,很像台北的士林夜市;小店舖仿冒的名牌皮件手錶名筆什麼的就不說了,蒼蠅一般的銷售員更是圍著過往行人團團轉。「小姐名牌皮件喔」「先生勞力士錶要不要看一下」…走近商店旁看到的東西就已經蠻眼花撩亂的了,但是那些都還不是精品。「最近抓得緊,要看的話我帶您去我們的倉庫。」蓓蓓剛剛才以強悍的手法,為我以80元買到一隻原價220特價160的「勞力士」,我心想已經夠了-我也實在不喜歡被人逼著買東西;但是小姑娘膽識過人,「好啊我們去看看」…
店員帶著我們擠過了狹小街道的人潮(途中又碰到幾個推銷的),進了個窄巷。敲開盡頭一個小門,進去之後拐個彎,領我們進了個約莫兩三坪大的房間,然後關上門。小房間裡約莫擠了十人上下,其中大約三四個是店裡的人。房間四圍及中間都擺滿了許多他們所謂的A貨-頂級仿冒品。仔細看看,嗯,做工的確比外面店裡的精緻許多;然而一來我不確定是否要買這些東西來送禮,再者我實在不喜歡那種「黑市交易」的壓迫感,因此低聲告訴她沒有喜歡的東西;剛好那時有其他顧客要走,於是就在店員指引下,從另一頭的出口順利離開。重見光明走到街上,剛才的店員還追著我們遞上名片,要我們有需要時再惠顧。她也看準我是外地人蓓蓓是地陪,還特別拿一張名片給我:「這張你留著,我怕她那張會弄丟。」
在小姑娘東挑西揀也買了條手機掛繩(畢竟是年輕人,不管手機掛脖子還是放皮包,半天下來她的簡訊收發幾乎沒停過)之後,我們在附近找了家冷飲店歇腳,準備待會兒啟程往二叔買給堂弟的新居晚餐。根據我的觀察,剛才地下街那些像是手機飾品之類小攤位,一天好像也賣不到多少東西,還被殺得亂七八糟;那這些店還有多少利潤?售貨員的薪資豈不很低?「他們很多都是外地來打工的,賺個一千塊左右扣掉住房開支省吃儉用還有點錢可以寄回家。」難怪他們很多都不講上海話。這不禁令我想到在這國際級大都會的一千六百萬人口中,扣掉汲汲營營討生活的本地百姓,以及更辛苦打工掙口飯吃還要補貼鄉下老家的外地人之後,到底還剩下多少才是我們在國際媒體中看到的都市新貴、外資幹部等真正「現代化」的一群?
時近傍晚,搭乘公交車前往堂弟中中家。蓓蓓對她堂哥家地址似乎不很清楚,知道大概坐到哪一站,下車後叔叔會來接,因為中中的新家她只去過一次。由於在家族當中她倆的年紀最接近,因此我對此也有些好奇。「我們並不常聯絡,因為興趣不一樣。」說起來也對,在我眼中他們都還年輕,但畢竟彼此仍有五歲的差距。這也令我聯想起方才在冷飲店她談到的,身為獨生子女的感受。「我們這一代多半都是獨生子女,其實大家也都習慣了;但是我們也知道,在個性上多少會受影響。有時會比較孤僻,也不太會為人著想。」沒錯,雖說親戚朋友不少,但是成長過程中沒有兄弟姊妹相伴,父母又多半忙著營生,這一代的中國青年,心頭或許多少有些落寞吧?…
*堂弟中中7/16來函指正:中國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有人力倡申辦世界博覽會,但是直到2010年才將如願以償在上海舉行。
上一篇:蓓蓓(2)
下一篇: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