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遊不只一回,但感覺上今天是真正的獨行-因為上週所顧慮的應驗了:原本說好出遊的蓓蓓調不了班。
昨晚得知消息之後,一方面想還好上週已有同里之旅,感覺上比較沒有措手不及;二來心裡卻也有些落寞之感-何年何月才有機會兌現回請她的約定?…多一天也好,有些先前考慮要去還沒去的地方,就趁今天瞧瞧去。
和老爸吃完點心後回家籌劃路線,其間還接了姑姑來的電話,說因為她身體不好,沒辦法再來看我,會請姑丈代表她和表姐送些禮物到二叔家。姑姑高齡也七十多了,對晚輩如此隆情厚誼如何擔待得起…
歷史文物古蹟故居看了這麼多,決定來點高科技的。坐公交車轉東向地鐵二號線到了倒數第二站龍陽路站,然後走到隔壁的磁浮列車站,購票搭乘2003年底才通車的上海磁浮列車。上海人口中稱作「磁懸浮」的列車,是目前全球唯一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列車,2000年六月企劃通過決定建造,隨即與德國西門子簽約合作,短短兩年多就完工測試,啟用至今半年。
磁浮列車簡單講,就是利用電磁同性相斥原理,讓列車與軌道永遠保持約一公分的距離,就是利用「磁」力「浮」在空中;前進與制動的力量也都是靠電磁力。由於沒有摩擦,所以可以高速而寧靜地行駛;由於只有列車行經路段通電(也就是說除了列車所在前後一點點範圍之外,大部分軌道都沒有電),所以可以節約能源;而列車是以跨坐方式「騎」在軌道上,所以理論上也沒有翻車之虞;雙軌雙向通車且每次一班,也沒有對撞或追撞風險,因此沒有要求乘客必須綁安全帶或一定要留在座位上。
磁浮車試運行路線全長約30公里,起站地鐵龍陽路站終點浦東國際機場,中途不停靠,單程行車約七分廿秒,極速430km/h(車上顯示時速表則最高到431公里)。上車前需經過類似機場的安檢,列車內部明亮舒適,座位分成普通席(單程50來回80元)和貴賓席(來回160元)兩種,由於是接駁列車性質,若憑當天浦東機場離/到機票(電子機票不算,大概是怕大家都來印)可享有單程八折。至於普通與貴賓席差別好像只在於貴賓席椅子較寬,同時坐第一節車廂;但是一來普通座位就不小,同時乘客也不是這麼多;再者車頭是駕駛艙,貴賓席看到的景觀並無不同,因此我想銷路大概不會好。
磁浮車上有服務員做中英文解說,並有液晶顯示行車速度。磁浮列車既平穩又安靜,所以除非是和一旁高速公路的汽車作比較,否則感覺不出來其快速。只有一個時候例外,那就是會車。啟動前服務小姐就提醒大家,由於兩車交會時相對速度超過七百公里,因此雖然兩條軌道有些距離,車身仍會產生震動。事實上全程不到七分半的時間裡只有一次會車,「轟」的一聲一條黑影竄過,還沒回過神就已經會完車了。我想這應該也是特意安排,讓乘客開開眼界吧。
浦東機場裡稍微晃晃,順便看看後天報到櫃檯所在之後,就搭回程車到龍陽路站,然後憑車票參觀磁浮列車展示館。館內有列車模型、運行原理、規劃建設過程的各種媒體介紹,以及世界磁浮車發展史、目前各國研發營運狀況與未來展望等。雖然很多技術上的東西我看不懂,但還是對中國及上海當局銳意創新的勇氣、魄力與效率感到佩服,也為磁浮車寫下世界紀錄(雖不是最快的磁浮車,卻是商業營運列車中最快的)感到欣喜。
接下來乘地鐵到了世紀公園。世紀公園附近都是新興社區,高樓大廈林立但行人寥寥無幾。由於天氣炎熱提不起精神,因此雖然走到公園門口,但是面對偌大公園(與售票口),一時覺得意興闌珊,因此回到地鐵站,搭車到陸家嘴。反正世紀公園大雖大,但是是新建的公園,感覺上比較可看可不看;再說一走走翻天,後面的行程無暇無力完成就得不償失了。
上回與中中到東方明珠前面拍了照,但是沒有進去看。今天舊地重遊,想想來都來了就去看看吧-當初2000年聖誕假期去紐約,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上了世貿大樓,九個月之後就大呼好險,覺得物超所值。當然我絕不希望東方明珠出任何的意外啦…。
搭電梯上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觀景台。東方明珠塔中間軸有三個球,上層是所謂「太空艙」,參觀費用較貴;263公尺高的中層下半部是觀景台,也就是一般遊客包括我花五十元去的地方;上半則是旋轉餐廳,若買150元套票的話就可以上餐廳用餐。我想這種地方的餐大約不怎麼樣,一個人來用餐也沒意思,加上人也不少,所以我只有在觀景台轉轉(套票雖是在樓下門口賣,但觀景台層也可以同樣價格購買餐券,讓後悔的遊客有「自新」的機會)。
上海的天空灰暗一如以往,因此觀景台視野雖好,景觀卻也乏善可陳-或許晚上來看夜景會好些。繞了兩圈買了個小明珠塔紀念品之後,搭電梯下樓準備離開。出了電梯無意間瞄到一旁「上海城市歷史陳列館」售票處,一時心癢花了廿元去看看(原本也有賣套票的,但來時沒買),結果大大地物超所值!
拉洋片
|
陳列館大約有兩層展覽空間,記憶中是按照時間與不同主題分成七個展區。裡面有大量的上海老照片與說明就不提了,其他像是實物、實景模型、電腦多媒體展示機等等,
只要有時間細心琢磨,處處可以發現驚喜。好比說我從可以動手操作的「西洋鏡」機器中,看到了當年的先進聲光娛樂-拉洋片;從互動式多媒體螢幕上,知道了我們常常形容半中不西的破英文「洋涇 」原來是一條小河的名字;從古代收音機造型的點唱機裡,聽到了復旦大學的校歌,竟是一首基督教詩歌配上勵志的中文歌詞…我在館內足足呆了兩個多小時,才意猶未盡地搭車前往南京路吃午餐。(這個館在一般的旅遊書籍或網站上好像很少提到,但是我個人覺得是首次前往上海旅遊者必看之處,強烈推薦!)
南京東路「來自台灣」的上島咖啡裡,我邊吃飯邊休息,邊整理已經洗好的相片,簡單地紀錄內容-別看這瑣事沒什麼,根據我的經驗,若沒有將旅遊照片盡快紀錄下來的話,沒幾天就搞不清什麼是什麼了。隨後聽從老爸的建議,到著名的「張小泉」買了三把菜刀和小磨刀器,總算達成了幫奶奶買禮物的任務;隨後又逛了家大型中藥行,在樓上「北京同仁堂」櫃檯買了包喉糖和健胃片,算是送老婆的禮物。
所有親朋都在行前建議我到上海要吃這個吃那個,但是我對尋覓美食卻不怎麼熱中-或許是疲憊或許水土不服,食慾一直起不來,每餐吃個一碗飯就飽了;然而我卻沒有遺憾,因為除了每天早餐都有可口實惠上海小吃以外,晚餐也都有道地的上海家常菜享用-今天又是如此。一大桌菜還沒吃完呢,二叔又提到蘿蔔絲餅好吃,打發中中去買來當點心…
上一篇:訪友
下一篇:憶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