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0.
楔子
1.
初遊 1 / 2 / 3 / 4
2.
蓓蓓 1 / 2 / 3
3.
中中
4.
古鎮 1 / 2 / 3
5.
縱走
6.
三叔
7.
歸鄉 1 / 2 / 3
8.
巧巧
9.
西湖 1 / 2
10.
訪友
11.
獨行
12.
憶往 1 / 2
13.
告別
14.
後記


 (二) 
5.23.2004

約莫中午時分,車子進了浙江省安吉縣境,內心的好奇也愈來愈重。安吉以竹鄉聞名,茶葉也是當地名產;這樣的境界,自然是一派自然風光。標準的鄉間小築三三兩兩立在路旁,部分的空地也開始有建商起造一些小樓房-看來房地產看漲不只限於上海之類的大都會,不那麼鄉下的鄉下也開始有地產商進軍了。

行經一段上山的柏油路,眾人皆說不過幾年,公路就修得不錯了-兩三年前媽媽與老爸同行那回他們也來過,當時聽說還是爛泥巴路…老家的景觀,究竟有多大改變呢?

安吉縣的縣治在「安城」,算是個小鎮,還有一部份城牆遺跡在;但是就如同老爸和叔叔們所說,這個縣城(城牆四圍之內)實在小得可以-我感覺跟一個四百公尺田徑場差不多吧。聽說爺爺以前就是住安城,奶奶則是附近另一個比較繁華的城鎮的名門閨秀。


以竹子做骨架再糊土築牆的老屋與改裝車

不多久車子到了一條平凡的鄉間街道上,兩旁有幾家雜貨店、小吃店還有銀行分行等建築;車子一個大轉彎後進到一個小巷內,面對一間民宅停下。「到了,」堂哥說,「不是這家,從前面左轉進去就是。」幫老爸拿了行囊,隨著眾人左轉內進。只見眼前是一片小空地,左手邊一座二層樓房,一樓三間廳堂門都是開著的;面前則是廚房。右手邊則有一兩間陳舊的土牆茅草頂平房,大約是儲藏室。公雞母雞三三兩兩地漫步著;機車加上改裝車廂的三輪客車泊在一旁。標準的鄉下人家-我想台灣乃至於華南一帶大概都差不多是這樣。

這裡現在是表親的家-兩位表哥全家住在此地。親戚關係說來複雜,大致是這樣:兩位表哥的母親好像是爺爺一位領養的兄弟(爺爺是曾祖父母親生的)的女兒,算是老爸的堂姐,若在世的話也八十二三歲了(我這兩位「表哥」也都已六十歲左右)。而我們真正的老家則是在他們家不遠處。

兩位表哥熱情接待大家。喝了杯熱茶,東張西望了一陣之後,老爸說帶我去當初的老家瞧瞧,卻怎麼也找不著;後來遇上大叔,才知道左右方向弄錯了。三人往正確的方向走沒多久,到了一個巷道盡頭一面漆有一些制式口號的牆,右手邊看起來像個學校之類的公家單位。老爸告訴我和大叔說當初我們老家,也就是他小時候最早跟爺爺奶奶住的就是現在這個學校,旁邊則有大片的田地;後來遷居上海,田地租給別人,由老爸一位遠房堂姐之類的親戚代管收租。

共產黨下鄉清算時田地都被沒收了,那位親戚趕忙稍信到上海,爺爺就帶著長子也就是老爸經香港到台灣;沒多久解放了,奶奶被趕回鄉下,住在附近一間破茅草房許多年,叔叔們則各自營生,有時間則坐船從運河下鄉來看奶奶…如今大夥兒雖不算飛黃騰達,但好歹都聚在上海,奶奶也抱了曾孫;而我們台灣一系的孫輩,也終於有人踏上了老家的土地…


煮飯用的灶,通常以竹子為燃料

鄉下的人情味特濃,對遠道來的客人尤然。午餐滿滿一桌菜擺都擺不下,令我充分享受到鄉間的樸實與溫馨。用餐畢跟堂哥到隔壁廚房閒聊,他一一指點我廚房內的陳設,像是本地產製、經久耐用的竹椅,以竹為燃料的煮飯大灶,以及古色古香,通風防蟲的菜櫥兼餐具櫃等等。

飯後休息片刻,九人團再度上車,跟著兩位表哥與其中一位表哥的女兒阿娥所搭乘的摩扥客車,前往目前家族可考的「元祖」-曾祖母的墳墓。曾祖母的墳墓離親戚住的地方車程並不遠,但是四圍卻蔓草叢生,無人引領難以發現。這個墓是由老爸與叔叔們在1997年左右重修的,因此看來還不算古舊。兩位表哥焚燒了事先預備的香燭紙錢,接著再把點燃的香分發給眾人祭拜;我是基督徒,要求不拿香默禱,也得到長輩們的認可-畢竟只要有慎終追遠的心,儀式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

祭拜已畢,二叔隨表哥們上了摩托汽車回家午睡,阿娥則上了我們的車,充當我們下午觀光的導遊美眉。在她的指點之下,約莫一點鐘功夫,堂哥就把車穩當地開到了當地的觀光景點「藏龍百瀑」的停車場。

先前提到「臥虎藏龍」經典畫面的竹林之戰正是攝於安吉。那麼這個有山有水有竹林的「藏龍百瀑」,是否就是拍片的所在呢?即將下車前往入口,我們堂兄妹三人議論著,但是卻沒有結論…



上一篇:歸鄉(1)
下一篇:歸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