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0.
楔子
1.
初遊 1 / 2 / 3 / 4
2.
蓓蓓 1 / 2 / 3
3.
中中
4.
古鎮 1 / 2 / 3
5.
縱走
6.
三叔
7.
歸鄉 1 / 2 / 3
8.
巧巧
9.
西湖 1 / 2
10.
訪友
11.
獨行
12.
憶往 1 / 2
13.
告別
14.
後記


 (二)
5.20.2004


貴州炒菜與乾燒鍋(右)

好菜陸續上桌。一乾鍋兩炒菜一湯外加小菜-這哪裡是兩個人吃的?三人甚至四人都不成問題!(果然最後剩了將近一半)特色的炒鍋(其實應該有個名堂的只是我忘了)原本應該蠻辣的,只是蓓蓓怕我可能吃不慣所以改為小辣。一大鍋乾炒蔥蒜香料雞丁什麼的,與陽明山的三杯雞頗有幾分相似,讓人確是食指大動。

拿起了木鏟打算舀菜,蓓蓓一旁開了腔:「那是炒菜用的,不是公用的勺子。」想起昨晚在二叔家,各人筷勺齊飛、長驅直入的畫面,趁勢向新生代發問:

「上海人吃飯也用公筷嗎?」
「一般在外面吃飯,餐廳是可以提供的,但是上海人覺得用公筷反而顯得生份了,所以親友吃飯一般不用。」

意料之中的答案-往後幾天我也就繼續入境隨俗,以最親暱的情感與眾人吃個水乳交融。不過或許是餐廳明亮整潔,或許是菜實在太多,我們可各據一方不必正面遭遇,又或許是沒有長輩在場,同輩年輕人較無拘束,因此這頓飯吃得頗為自在。直到-

「一共124元謝謝。」「開個發票給我。」「好的小姐請稍等...」

124元人民幣-說多倒也不多啦,十五六塊美金,都會區消費算是中等;但是此間失業救濟金每月大約也才五百塊,二叔家附近那家小吃館可以吃40籠貨真價實美味可口的小籠包外加一碗鮮肉小餛飩、一碗油豆腐細粉!尤其堂妹賺錢辛苦,我怎能如此剝削人家?

「沒關係,下次出去玩我再讓你請。」衝著這頓飯,怎麼樣也要再拉她一次...

吃了如此高級的一頓飯,又有小堂妹作陪,總不會悶著頭光吃不說話吧。吃飯時聊些什麼?當然是問問全家同輩中唯一一位小公主的身世啦-好像太誇張了,問問現況而已啦。

早就耳聞蓓蓓在醫院做藥劑師。「也不算藥劑師,正式職位是藥劑士。」蓓蓓是藥劑科畢業,用大陸的學制講好像是「高專」;現在正在進修,希望花兩年時間考到專業認證。然後再繼續進修。進修多久呢?我記憶中大略是這樣:高專畢業進修個兩年相當於大專;大專後約莫再兩三年或三四年可以拿本科,也就是學士學歷。其間或其後什麼時候考藥劑師我已經搞不清楚了。簡單講來,就是如果一路這麼忙下去,現年22歲的蓓蓓大約到30歲,「就」可以拿到學士學位與藥劑師資格了。

那麼平常時間如何安排?聽起來也夠令我頭大的,記憶中大略如此:因為是在急診處的藥局服務,每週得上兩天早班兩天晚班一天夜班,但是為了讀書,所以儘可能把早班和晚班排在同一天。也就是說,早晚班一起上的那一天得從早上七點忙到晚上約莫十一點。夜班的話是從晚上十點到隔天早上七點,等於每週出國調時差一次!

精彩的還不止如此-家住上海西南角普陀區,醫院則在浦東新區,蓓蓓每天通勤等於是"all the way"一路交通工具大挑戰,橫向貫穿上海市。「因為上班時間跟人家不一樣所以不太塞車,大概九十分鐘就會到了。」每天花在公交車上三小時多,外加一天大夜班?「我算幸運的,畢業後找到大醫院待遇好;很多同學現在還在藥房站櫃檯。」如此辛苦待遇多少?一個月三千多人民幣左右,合美金四五百塊吧。

沒錯啦,這的確比我聽說的大部分國內同胞待遇高不少,但想到我們在美國賺錢如此輕鬆,相形之下罪惡感油然而生(也跟這頓飯有關啦-如果是我在美國接待她,不曉得我是否捨得請一頓百多元美金的飯?)。轉念又想美國醫藥相關行業不管收入也好專業地位也好都是常人難望其項背的,因此問她有無可能到國外進修。

答案則部分在意料之中。「很難,」原因呢?「我們跟國外不同,國外的藥劑師在專業層級上比較高,可以會同醫師諮詢開藥;國內的藥劑師則只是按照醫師處方抓藥而已,因此學的東西差很多。況且我們都是中文教學,英語能力不夠。」雖然知道職校、專科程度的英文大概不會太好,但是唸藥劑科居然可以全中文教學完全不看原文書,仍然讓我十分驚訝。事實上,中國大陸連醫學院的教學都是以中文為主,這雖然有利於新生上手,但忽略外語能力對於往後的自修、研究等等,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阻礙。

觀光呢?「像我這樣上班,很難排得出長假。」倒也沒錯。其實她也蠻喜歡休假到處走走看看,但是受限於時間,目前最遠的一次只到過海南島。(算不錯了,我堂弟她堂哥還沒坐過飛機呢;其他農村的貧苦大眾就更別提了。)而在往後幾天我也陸續得知,不管是現行的出國規定或是她的家庭狀況,都不允許她出國觀光或是進修。說得是輕描淡寫,但我聽來卻覺心痛:只因為出生在不同的時空,境遇就應該差這麼多嗎?…


上一篇:蓓蓓(1)
下一篇:蓓蓓(3)